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发布啦 0 0

1949年5月,林彪出任华中军区司令员。

由于军区驻地武汉离林彪故乡黄冈比较近,所以,林家大湾的宗族亲戚们便常从老家去看望他。

一次,林彪的婶娘贾氏过来探亲,在寒暄一会后,她悄悄地告诉林彪:“育蓉啊(林彪本名),有空了回老家看看吧,汪家那姑娘还在等着你哩!”

林彪闻之色变,愣了一会后,他缓缓说道:“她今年差不多也有40来岁了吧,还没有嫁人?那她现在过得还好吗?”

此时的林彪心中百感交集,他一直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女人想来也早该嫁人生子了,可没想到,她竟然还在等着自己。

贾氏叹了口气,说:“她至今未嫁,如今和她那残疾的妹子住在香炉山,还要照顾老母亲,日子过得挺苦的,造孽啊!”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婶娘走了之后,林彪也没有听她的话而抽空回老家探望,因为他觉得自己无颜回乡见她。

这个让林彪心有愧疚的汪家姑娘名叫汪静宜,是林彪当初的结发妻子,一个他至死也未能谋面的女人。

一、 包办的“娃娃亲”

林彪和汪静宜的孽缘还要从上一代人说起。

林彪之父林明卿出身黄冈回龙山镇上的一户农家,可他自幼却对种田等农家活提不起丝毫兴趣,反而颇喜文墨。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林明卿与一名叫做汪友诚的男子相识。

这个汪友诚可了不得,不但出身于镇上的大户人家,还是镇上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两人很快就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为了莫逆之交。

一天,汪友诚到林家做客,当见到林明卿的儿子林彪与自家女儿汪静宜年纪相仿后,便提出了想要与林家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林明卿也曾见过汪静宜,知道她生得眉清目秀,为人又礼貌懂事,所以自然也是喜出望外,便满口答应。

1914年正月,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林、汪两家办了定亲宴,关系更为密切。不过碍于传统规矩,两家人并没有安排双方子女见面,想着等到过门时再见即可。

当时,7岁的林彪对这段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并没有多少概念,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省城读书后,他开始对这段婚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在省城,林彪因为受到新式思想的冲击,所以渴望自由恋爱,对扭曲人性的包办婚姻非常抵触,认为这是封建糟粕。

在听说汪静宜因为男尊女卑的观念而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后,林彪更加厌恶这段婚姻,他不能容忍自己未来的妻子是一个文盲。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1924年冬,林彪从省城中学放假回家省亲,于是,他趁机委婉向家里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结束与汪静宜的婚约的想法。

林、汪两家素来交好,汪家又是镇上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如果这时候断然悔婚,叫林家以后在镇上怎么做人?

对此,林明卿夫妇自是痛斥了儿子一番,但还是幻想着等他年纪再大一点说不定就能回心转意。

可没想到不到一年,毕业后的林彪便告诉家人:“我想报考黄埔,去广州干革命!”

此言当即受到林明卿的反对,一方面是林明卿深知干革命是要有牺牲的,他只想让林彪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教师,简单安稳地度过一生。

另一方面,林明卿知道儿子此举多半也有逃婚的目的,如果真让他去了广州,恐怕这辈子汪家姑娘也见不了他一面。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但是,林彪执意要报考黄埔,眼看儿子心思如此坚定,林明卿只得同意,在林彪临走前还不忘嘱托他:“别忘了与汪家姑娘的婚事。”

林彪点头应付了事,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林家大湾,离开了回龙山镇,从此走上了革命生涯。

二、林彪逃婚

林彪到达广州后,考入了黄埔四期,在这个当时的革命熔炉眼界大开。

此后,每当他回想起与汪静宜的包办婚姻时,他更加觉得荒唐可笑,心里想要退婚的念头也更加坚定。

1926年底,林彪随第四军独立团在武汉休整期间给家中写了一封信,信中只讲述了一年多来的经历,但是,对于汪静宜的事情却只字未提。

收到来信的林明卿甚为欣慰,却又不免为儿子与汪静宜的婚事而忧虑起来。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此时的汪静宜已经19岁了,放在当地也是一名大姑娘了,这个年纪的娃娃亲还不安排婚事,让林、汪两家在当地都被说了不少闲言碎语。

无奈之下,林父与汪友诚想了一个办法,谎称林母陈氏病重,而后把林彪骗回家成亲圆房。

而汪静宜在听闻这一切之后也很欣喜,她从小就无数次地想象过自己的未婚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也盼望着能够早日见到这位自己尚未谋面的未婚夫。

当急忙赶回来的林彪发现一切都是家里人设下的圈套后,他回家后便一直默不作声以示抗议。

看着一言不发的林彪,林明卿劝道:“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如今湾里与你同龄的人只有你还没成家。汪家那边为了你也受到了不少非议,这次回来你干脆直接把婚事办了再走,省得再让我们为你操心了。”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面对家中的逼迫,林彪倍感无奈,他只想着将这件事情糊弄过去,于是便告知父亲:“我这次回来只有5天假,回去就要上前线。北伐战场上生死未卜,如果匆忙完婚,对两家人都没有好处,不如等仗打完了再回来成婚。”

面对林彪托词,林父心中虽然不悦,却也感到无可奈何,只能同意。

第二天,林彪就带着厚礼拜访了汪家,将同样的说辞说给了汪友诚。与此同时,为了让汪家人相信自己的诚意,他还专门把汪静宜结婚要穿的红嫁衣送了过来。

当地习俗规定姑娘出嫁前,一定要由男方为其做好嫁衣并送来。

汪家人看到了红嫁衣后脸色稍缓,相信了林彪的托词,同意他暂缓婚事。

见到期盼已久的未婚夫上门的汪静宜怕羞,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见林彪,只敢通过门缝偷看。

汪静宜看了一眼就被林彪一身英武之气所吸引,此时此刻,她迫切地希望这个男人能早日打完仗回乡娶自己为妻。

可谁也没想到,林彪这一走就毫无音讯。直到十几年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之际,林明卿才知道儿子已经是共产党军中高级将领的消息。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于是,林明卿便修书一封,表达了让林彪把汪静宜接到延安完婚的意愿。

可是,此时的林彪已经与有“陕北一枝花”美称的刘新民相恋并结婚,他自然更不把老家那位素未谋面的汪家姑娘放在眼里,于是,他干脆把自己与刘新民的合照寄了回去。

收到信的林父气得差点吐血,随后,他还是向汪家人说明了真相。而汪家人这才意识到林彪当初只是想逃婚,他们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得知消息的汪静宜抱着当初林彪送她的红嫁衣痛哭流涕,后在家人的不解中发下誓言:“烈女不嫁二夫,我虽然还未过门,但我生是林家人,死是林家鬼!”

从此,汪静宜拒绝了所有上门提亲者,不愿改嫁他人。

三、至死未嫁、也无攀附的烈女

1949年5月,林彪在前来探亲的婶娘贾氏口中得知汪静宜为了自己至今未嫁。

面对婶娘要他回老家看望汪静宜的要求,他没有照做。因为此时的林彪已经与叶群生下了一双儿女,他不敢回乡面对乡亲们的眼光和议论,更不敢面对苦等自己二十多年的汪静宜。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1949年,解放之后,汪静宜的生活并不如意。

汪家被打为地主,加上汪静宜三哥做过国民党的官,因此遭遇了惨重的抄家和批斗。

汪友诚已经病死,他临死前感叹道:“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让我家女儿念书,要是我的女儿有文化,林彪不会这样对待她。”

林明卿看到汪家的现状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他知道一切都是林家人的过错,于是他写信给儿子,希望他能看在过去的情分上把汪静宜接到北京,给她安排工作照顾一下。

林彪收到信后感到很难办,叶群则说可以让汪静宜来北京当保姆,替自己带孩子。

汪静宜知道后断然拒绝,她虽然不是有文化的城里姑娘,可她很有骨气,经历种种大变后更不愿攀附林家人。

她愤然说道:“我虽然只是个乡下女人,但我也是林彪他名正言顺的未婚妻,她叶群凭什么叫我去给她当保姆?是你们林家对不起我!”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就这样,汪静宜一直和她的残疾妹妹相依为命,两个未嫁的老姑娘靠着做鞋子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谋生。

后来,林彪听闻汪静宜生活的窘困时,想要为其安排工作,还托民政局每月为其发放一定补贴金以示照顾。对此,汪静宜一概拒绝,她心中放不下对林彪的情结。

1959年林彪回乡,这一次,他想顺道看看汪静宜这位未婚妻的真容,可没想到,却吃了汪静宜的闭门羹。

林彪无奈,只好把3000元钱交给村里的公社书记,临走前吩咐他把这些钱转交给汪静宜。

汪静宜这次收下了林彪的钱,但是,她却把这些钱收了起来,继续过着贫苦的生活。

后来,长期的劳作和饥寒交迫使得汪静宜患上了肺疾,汪静宜于1963年病逝。

当众人收拾她的遗物时,却意外在她枕头下发现了当年林彪送给她的一身红嫁衣和后来转交给她的那3000元钱。

59年林彪返乡探望,特意托村里书记给一名女子3000元,这是为何?

汪静宜表面上痛恨林彪的背叛,不愿再与其来往,但是,内心里却至死都未能放下这位未婚夫。

林家人对汪静宜又可怜又愧疚,为了补偿这个痴心姑娘,就将她的名字写进了林家的族谱。但在她名下备注了一个“聘”字,以暗指她是未过门的林家媳妇的身份。

对于林彪来说,他拒绝与汪静宜完婚,某种意义上是在对抗封建礼教,而且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

但是,对于汪静宜来说,这却是她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8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