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发布啦 0 0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公元前211年,秦朝发生了三件让人议论纷纷的 . 怪事:1、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2、有陨石坠落到东郡; 3、秦始皇的某个使者在华阴平舒道遇到“山鬼”。

在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人们对于上天的敬畏之心是超乎想象的。皇帝之所以自称“天子”,不就是打着老天的旗号,给自己增加合理合法性和权威性?人们对于一些未知的或者暂时无法解释的事情,总是喜欢把最终解释权交给老天。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是信天的,也是信命的。

面对苍天的反常表现,秦始皇只好求助于古老的占卜,希望以此完成与上天的对话。结果,占卜的结果显示是“游徙吉”。为了趋利避害,秦始皇因此决定在次年(公元前210年)进行第五次巡游。

也正是在这次巡游的过程中,发生了在历史学界中饱受争议的一件事——沙丘政变。有些人认为,如果不是发生了沙丘政变,胡亥最终登上了皇帝之位,秦国绝对不会二世而亡;有些人却坚持认为,按照秦国的治国思想,谁来都没用,迟早要爆体而亡。其实,这是一个本末之争,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本文就不作详细分析了。

不过,沙丘政变对于秦朝发展的走向还是影响极大的,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认真地剖析,看看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到底是偶发事件还是别有隐情。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首先从上述三件导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导火索事件来看,“荧惑守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就不过多讨论了;但是,其余两件事都是被人背后做了文章的。

陨石坠落在东郡后,便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几个字;使者把遇到山鬼的事说得神乎其神、有须有尾,这种事首先就需要确保那个使者没有撒谎。另外使者说的,“山鬼”拿出一块璧玉挡住使者说:“把这块璧玉交给滈池君。”之后又说:“今年祖龙死。”然后就凭空消失等情况,不管使者有没有与人串通或被人收买,可信度都不高。

且不说真的有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事情,在秦朝那个时代,很多“大逆不道”的话是没人敢随便乱说的,像上述这种指向性十分明显的大逆不道的话,正常情况下,不管真假,都是没有人敢随便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去的。这么“顺畅”和“巧合”地将这些意思传送到秦始皇那里,说明背后有别有用心的人在做文章。

这三件事促成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秦始皇决定要搞第五次巡游了,大家也别说秦始皇封建迷信之类的风凉了,比较现实的就是,人在面对自己特别关心和在乎的事情上,很难真正按照所谓的客观规律去做到无动于衷,绝对都会敏感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时,“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这句话其实很有讲究,丞相是百官之首,秦朝当时一般设左右两位丞相,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秦代尊左,所以,李斯在名义上尊于冯去疾。也就是说,虽然李斯和冯去疾都是政治局常委,但李斯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冯去疾只是国务院副总理。

按照国家元首的出巡规则,一般会留太子监国,并配以文官之首辅政,再在剩下的人员之中去挑选随行人员。毕竟,家里、家外都不能乱,必须要有核心人物坐镇。鉴于此,秦始皇出巡的时候带着级别更高的李斯,而让级别稍低的冯去疾留守朝堂,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秦始皇理解为一个比较任性的人,他就是不喜欢按套路出牌,前几次出巡也基本上带着李斯,这次继续任性地带着李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毕竟,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这次出巡就有去无回了。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秦始皇之前的数次巡游都是不带皇子的,但这次出巡却偏偏带上了幼子胡亥,顺带也就带上了沙丘政变的元凶赵高。这难道也只是巧合?

《史记》说:“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小儿子一般都比较容易讨父母欢心,所以秦始皇也比较宠爱胡亥。但是,秦始皇这个人是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原则性、是非观都是比较强烈的一个人,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随便去破坏原则的,除非是背后有什么因素在误导他!

总之一句话,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带上了李斯、胡亥、赵高,把沙丘政变的核心团队成员一个不落地带齐了。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行至平原津得了重病,并于同年七月在沙丘平台逝世。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秦始皇病逝之前,有一个小插曲需要着重交代一下。那就是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中途得了重病时,便立即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结果,蒙毅求福未返,秦始皇行至沙丘便已病死。

蒙毅是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蒙家三代仕秦,为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统一天下后,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出则同乘,居侍左右,官拜上卿,是秦始皇最可信赖的大臣之一。

在秦始皇的生死关键时刻,蒙毅这个备受秦始皇信任的人也恰巧被支走了,这也是沙丘政变得以顺利推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李斯密不发丧,赵高串通胡亥、李斯篡改了秦始皇临死之前命公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礼的诏书,反而令扶苏自杀,蒙恬下狱。

令人蹊跷的是,长公子扶苏和拥兵数十万的大将蒙恬在这样的生死大事上,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甚至蒙恬建议长公子扶苏先回去调查一下情况,再作打算,也被扶苏拒绝了。

沙丘政变之后,赵高扶持胡亥登基成为秦二世,先是指使胡亥下令处死了自己政敌蒙恬、蒙毅兄弟,接着又惨无人道杀死了秦始皇22个子女。

后来,又离间了秦二世与李斯的关系,最终把大秦丞相李斯腰斩于刑场,诛灭了李斯九族。

最后,赵高为了建立自己在朝廷的威望,还自编自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最终把秦二世胡亥逼的自杀身亡。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可以说,沙丘政变是秦朝崩盘明面上的一根导火索,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赵高是秦朝灭亡的背后导演,他是赵国提前安排的用来报复的暗棋。这种情绪上的指向性太过于浓烈和明显的说法,其实不大可信。

赵高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详细,只知道他是秦国宗室的一个远亲。因为母亲触犯了刑法而身体残疾,长期生活在秦国专门收容刑满释放人员的机构。

从这些情况来看,赵高即便是秦国贵族,也只是一个落魄贵族,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父亲的姓名,只提过这个人是政府部门一个低级文法官吏。几个兄弟中,也只有一个叫赵成的弟弟在赵高成为大秦帝国丞相后,被提拔成了郎中令,捎带留下了名字。

那么,赵高这样一个出身一般的普通人是如何进入秦朝的政局核心的呢?

有历史学家根据《张家山汉简》史律推测,赵高应该是17时进入学堂做了史学童,20岁时参加了揄史考试,23岁时又参加了统一大考,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尚书卒,从而进入秦国政府开始任职。

后来,赵高的精通法律、勤奋努力事迹被秦始皇知道,于是又把赵高提拔为中车府令,让他专门管理自己的车队仪仗等事宜。后来更是直接让他去辅佐、教导自己宠爱的幼子胡亥。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有一些朋友发挥想象,结合赵高的这些情况和后期的表现,把赵高理解成赵国的奸细。因为秦赵本就有一定的血脉潜力,赵高是秦国的宗室远亲,有可能就是赵国人。然后,赵高的所作所为对秦朝伤害极大,在情绪上也与秦赵之间的血海深仇相对应。再加上秦始皇病逝沙丘的事情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环节,将之理解成赵高处心积虑的谋划,也算是合情合理。

但是,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还是经不起推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任何一个皇室,对于他们的宗室管理都是十分严谨和严格的。赵高既然是宗室远亲,身份上滥竽充数的机会就不大。

2、秦始皇小时候在赵国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骨子里充满了对赵国的仇恨和恐惧,所以,他在亲政以后,先后5次派军队攻打赵国,一次比一次打得狠。这五次伐赵,虽然没有彻底灭掉赵国,但也让赵国损失惨重。如果赵高真是赵国的奸细,在自己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是不可能熟视无睹、毫无动作的。

3、秦始皇灭掉山东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满世界拉仇恨的过程,恨他的、想给他挖坑的、巴不得他早点去死的……大有人在,把这些巧合全部安放在一个来历不明的赵高身上,多少有点马后炮的味道,没有什么说服力。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始皇不光不是赵高的仇人,还是赵高的伯乐和恩人。是秦始皇不计出身地提拔了他,也是秦始皇发现了他身上的才能,逐渐对他委以重任。

著名学者李开元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赵高平时对秦始皇也是极为尽心尽力的,比如在嫪毐之乱时,赵高就出过力;又比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赵高也是不顾危险替秦始皇挡过一剑。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忠心的表现,秦始皇才有可能会放心地把与自己安全息息相关的车辆出行工作交给赵高,甚至把掌管皇帝玉玺的重任也交给了赵高。

总而言之,赵高不大可能是奸细,秦始皇并不是什么忠奸不分的昏君。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那么,抛开赵高的阴谋论,沙丘政变究竟是如何引爆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当时秦国的政治环境和人性来层层递进地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一直处于一种暴走的状态,这种状态很拉风,很强大,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太过于刚硬和阴冷,其实是很容易崩盘的。秦国在秦始皇时期统一了天下,其实它奉行的法家思想的后遗症也达到了顶峰。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内力的功法,越是练到最后,就越容易走火入魔。秦朝当时就是这么个状态。

一般地,在这种状态下,秦朝应该干什么呢?要修仁政、结善缘。就好比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一样,每一种绝技练到一定程度,都需要依托高深的佛法去化解它的暴戾之气的反噬。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秦朝这种“隐疾”有没有人看出来呢?还是有的,这个人就是生性纯良的长公子扶苏。有人说这是因为扶苏是儒家文化的信奉者,其实作为一个帝国的接班人,扶苏选择信奉那种思想来作为统治工具,是有很强的选择空间的。扶苏信奉儒家文化,其实更多是因为他的政治天赋和与生俱来的慈悲心。

扶苏曾多次劝谏父亲秦始皇不要继续暴走下去了,停下来、慢下来,给国家和人民多一点喘气的机会。但是,成功者往往会陷入成功者的偏见,那就是成功者往往会依托于自己的成功,认为自己那一套才是真理、才是王道。秦始皇根本听不进儿子扶苏的劝谏。

当然,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跟扶苏的母亲——秦始皇那个从未露面的皇后,可能是楚国公主,也有关系。秦始皇担心扶苏出于妇人之仁,过于单纯地被人利用。

所以,恨铁不成钢的秦始皇把长公子扶苏“发配”到蒙恬的长城军团监军去了,好好去修长城吧,什么时候修明白了,什么时候回来接班。

后世很多人因为这件事认为秦始皇本意就是想废掉长公子扶苏,改立幼子胡亥。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秦始皇真要废掉扶苏,会安排他去拥兵三十万的蒙恬那里去?他难道不知道蒙家对扶苏都是极为认可的?废人没有这种废法。另外,秦始皇临终前下诏要扶苏回来主持大局,也充分说明秦始皇对扶苏还是挺认可的。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也就是说,秦朝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其实面临着一个如何转型的问题,也就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激烈碰撞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讲究,作为秦始皇来说,他肯定是希望在自己顺利进行权力交接之后,再去慢慢转型,毕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脸。看看后世汉武帝的神操作,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但是,朝堂之中的那些政客可就不会那么简单了,这些人既聪明又敏感,一旦感觉到风吹草动,就会变成惊弓之鸟,就会想方设法地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赵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前面说了,赵高的发迹就是因为他法家思想学得好,法家思想就是他的金饭碗,他是不允许别人把它砸了的。他既然察觉到了扶苏接班有可能与自己不对路,心中自然会比较恐慌,从而产生恶念。

秦始皇临终前的遗诏因为要加盖皇帝玉玺,首先就要经过赵高的手,所以赵高是沙丘政变前的第一批知情人之一。掌握第一手信息的人,通常会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自私自利的问题。

赵高在了解到秦始皇的临终安排之后,脑海里第一时间就权衡了自己的利益与命运,如果扶苏顺利接班,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扶苏已经表现出了要走儒家思想路线的苗头了,那么作为法家思想的信奉者,赵高的政治价值和前途均会受到挤压与萎缩,这是肯定的。

其次,赵高曾经犯下重罪,秦始皇把赵高交由蒙毅判处。蒙毅为人耿直,准备依法处置,斩杀赵高,后来还是因为秦始皇亲自出面求情,赵高才逃过一劫。正因为此,赵高与蒙毅及蒙家结下了梁子。而蒙家是扶苏的主要支持者,是扶苏的政治嫡系,如果扶苏上位,赵高的政敌蒙家自然会跟着水涨船高,他的政治风险进一步增加。

最后,因为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他的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胡亥烙印。扶苏上位,胡亥基本上就没有更大的政治前途了,他也没有了。

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富贵险中求,赵高觉得只有不惜一切代价将胡亥扶上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才有最大程度的保障。所以,利欲熏心之下,赵高难以避免地走向了搞阴谋政变的牛角尖里。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但是,这么大的场面,以赵高当时的身份地位和权力能力,是撑不起来的。首先,胡亥这面旗帜必须要心甘情愿地参与进来;其次,当时秦始皇身边的重臣李斯也必须要参与进来。他必须要解决一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还要让人不至于公开质疑、公然反叛,要利用李斯的身份和地位来保证他的政令的权威性。

胡亥还是一个有点懵懵懂懂的孩子,很好说服,无非就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利益诱惑和“权力斗争必然你死我活”的恐怖威胁,就水到渠成地让胡亥同意他的政变谋划。

关键一个人物是李斯,李斯若是不配合,赵高就根本无能为力了。因为李斯不配合,赵高说话没人信且容易被戳穿阴谋。而且,李斯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还不能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暴毙,赵高要是杀了李斯灭口,谁都会起疑心的。若扶苏和手握重兵的蒙恬起了疑心,有了借口,赵高和胡亥还是注定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赵高在说服李斯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啥意思呢?就是秦国的丞相一向不好当,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下位即是死。你看看蒙家,文有蒙毅、武有蒙恬,还是扶苏的亲信。等扶苏继位了,你的丞相位置还能保得住吗?换句话说,你的死期快到了。

李斯信了吗?信了!至于李斯为什么会信,一则跟他也是法家思想的拥泵者有关,二则跟他信奉的人生哲学有关。他早期的仓鼠理论其实已经暴露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秦始皇的死讯当时被赵高封锁了,几个知情的高层领导又都被赵高串通到一起了,唯一坚定支持扶苏的蒙毅又恰好被委派外出了,代表皇权的玉玺也恰好掌握在赵高手里。可以说,沙丘政变的有利条件当时全部集中在赵高一方。

于是,赵高以秦始皇的名义伪造了诏书,命令扶苏就地自杀。然后封锁消息,甚至在秦始皇的棺椁放置大量咸鱼来掩盖秦始皇尸首散发的异味,急急忙忙赶赴咸阳接收政权去了。

胡亥接收政权的过程很顺利!一方面是秦始皇的威望实在太高,胡亥和赵高手握盖有玉玺大印的诏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扶苏生性纯良,不管真假,都不愿意挑起国家的动乱,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蒙恬是真忠臣,扶苏没有了抵抗意志,他自然也不愿意背上“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宁愿以死明志。

有人因此说扶苏太迂腐,哪怕谨慎一点,先回京调查一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自杀也不迟嘛!其实我们正是要透过这一点去看到公子扶苏的人格光辉,我不相信扶苏对于父亲临死前还要赐死他没有一丁点的怀疑!但是,扶苏只要不愿意接受现实,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当时的秦朝必然陷入一片腥风血雨的内乱之中,这对于当时根基不稳的秦朝来说,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扶苏正是因为不愿意见到如此场面,才选择默默地牺牲了自己。

沙丘政变之后,秦朝没有撑住两年,李斯、胡亥和赵高也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历史中的因果报应屡试不爽。关于秦崩的因素很多,所以暂且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了。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回到沙丘政变这件事情上来,大家是否觉得它的背后就是一部人性的缩影?贪婪、恐惧、阴谋、善良、隐忍、狠毒……各种人性元素都在集中相互交织着、纠缠着。

从整体上来说,沙丘政变就是君子败给小人的丑剧。赵高、胡亥和李斯这几个蝇营狗苟的小人为了一己私利搅浑了秦朝的政局,他们的最终下场是罪有应得;扶苏、蒙毅和蒙恬这个正气凛然的君子相继殉道,惨遭横死,他们的遭遇让人千古遗憾。

但是,还是那句老话,即便有时候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好人。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能只沉迷于各种阴谋诡计、小聪明和小得失,而是要拉长历史的时间轴,去寻找历史当中的真善美、大智慧和大回报。

像沙丘政变中,赵高、胡亥和李斯看似活得很“聪明”,其实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人性的误区。

沙丘政变是一场什么样的阴谋?它背后的人性驱动,让人触目惊心

赵高算计来算计去,他能保证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吗?不可能!因为权力这东西永远都要来得光明正大才会有底气、有自信。赵高要是不心虚,他后面急着弄死李斯干什么?他指鹿为马又是为了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烽烟四起,他心里又慌什么?

胡亥觉得自己当上皇帝是赚到了,但是认真想一想,赵高何尝不是把他当枪使?这种人扶持你坐上的位置能舒服吗?日子能好过吗?赵高这种疯狗式的人物今天可以咬别人,明天就一定会咬你。也不知道胡亥被赵高逼着去死的时候,他有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李斯眷念权位,被别人稍微一拉,就主动下水。他忘记了秦始皇的恩宠,忘记了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也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立场。多聪明的一个人,见利忘义的时候却容易犯糊涂,与赵高这样的人去搞阴谋,那不是与虎谋皮吗?他没成功,你不得好死;他成功了,照样会卸磨杀驴,你还是不得好死。他宁愿相信赵高这样的小人,也不愿意相信正人君子扶苏会善待他,何其愚昧和狭隘。

历史就是人性的合集,此言真是不虚!愿与大家共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016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