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楚霸王项羽,后人心里总是有诸多遗憾的,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眼里,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死去的时候亦是鬼雄。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项羽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退回江东,所以他自刎于乌江,成为了气节与英雄的代名词。
但是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禁脑海中生出了一个疑惑,从楚汉之争初期的局势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项羽的支持者,其实是要比刘邦多出许多的。
史书记载说项羽对人恭敬,他能够做到亲自给手下的人端饭,但是为什么楚汉之争发展到后期的时候,项羽手下的人才都跑到刘邦集团了呢。
刘邦究竟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竟然能够让韩信和陈平这两位原本支持项羽的人才,转头支持自己了呢?
刘邦
楚汉相争谁称王?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百年,这个时候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晋才楚用”。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楚国很多有才能的人,练就了一身本领之后,都跑到晋国去,为晋国人效力了,后来秦楚打仗,这些楚国人就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同胞,帮着晋国人对付起了楚国人。
然而在秦末楚汉之争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振臂一挥,起兵造了反,一开始,他凭着手中精兵铁骑占领了诸多城池,成为了称帝的最佳人选。
可是战争发展到后期,他身边的人才却都跑到了刘邦集团那里去,他手下的陈平和韩信两位将领更是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为什么呢?
楚汉之争
要想真正弄清楚人才为什么会都往刘邦那边跑,就要来看一下当时的战争背景和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的时候,他于沙丘去世了,秦始皇刚刚去世,赵高就带着人发动了“沙丘兵变”并直接改掉了秦始皇的遗诏,把长子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赐死,立了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原本秦始皇当皇帝的时候,他就因为修建长城南征北战引起了很大的民怨了,如果说继位的是公子扶苏的话,那这位性格温和的皇帝,还有可能会以休养生息的方式,挽回民心。
可遗憾的是,赵高改掉了秦始皇的诏令,把昏庸荒淫的胡亥立为了皇帝,自此,秦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陈胜自称为楚王,振臂一挥,带领起义军向秦政权发动了进攻。同年九月,前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和项羽叔侄二人,迅速策应起兵,发动了会稽起义。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刘邦在沛县也起兵了,他自称为沛公,发展出了另一股势力。
都说枪打出头鸟,陈胜和吴广两位农民并没有完成它们的理想,坐稳皇帝之位。陈胜、吴广失败后,到底是姓项的做皇帝还是姓刘的做皇帝,便成为了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项羽和刘邦可以说是两种极端了,项羽是胸中有大义的真英雄,他的性格比较直爽,他不屑于玩什么阴谋诡计。
大泽乡起义
史书记载,项羽年少的时候,他的叔叔项梁教他读书,但是学了没几天之后他就不学了,后来,项梁又教他学剑,这一次,他也是学了几天便放弃了学剑。
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彻底惹怒了项梁,那天项梁大发雷霆,把项羽狠狠地骂了一顿。
但是项羽却不以为意,他说我读书学习识字就只能记住个人名,而学剑只能和一个人为敌,我要学就要学最好的,我要学就要学军法,可以和万人敌,于是,项梁又教起了项羽兵法。
项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骄傲且不计后果的人,有一次秦始皇来到会稽玩,他驾着船在浙江一带行驶的时候,恰好碰到了项羽和项梁。
秦始皇
看到这艘大船,项羽对着项梁说了一句话,他说“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听到这句话,项梁大惊失色,一下子捂住了项羽的嘴说:“你可不要乱说话,这可是会被灭族的”,但是事实证明,项羽说得没有错,他真正做到了取代那个万人之上的人。
相比之下,刘邦的家世就没有那么显赫了,虽然说史书曾记载过刘邦的祖父是魏国丰公,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天下动荡,社会大变迁,所以到了刘邦父辈这一代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是自事农产的编户平民了。
直到刘邦起义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看到这里,您可能会疑惑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怎么能够结交天下英杰?成为汉高祖呢?那是因为刘邦的情商很高。
泗水亭
性格差异定成败
史书记载,刘邦是一个长的很好看的美男,虽说他的官职不高,但是他的性格却很爽朗。刘邦为人仁厚而爱护他人,平日里,他特别喜欢送朋友东西。
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洒脱、不拘小节,且肚量很大,所以他才结识了那么多的朋友。
正是因为两个人性格的不同,这才使得当时出现了人才一窝蜂地往刘邦那边跑的情况。
项羽生下来就是贵族,他们家族世代都是楚将,所以说在项羽的认知里,只要对部下谁小恩小惠就可以让部下为他卖命了。
他可以做到对部下礼待有加,他也可以做到尊重手下,亲自给手下端饭,但是在他的心里,贵族和部下还是有身份区别的,这是他作为一个楚国贵族的基本认知。
剧照
这个认知并没有什么错,项羽的这套用人之策,放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是在乱世之中,大家想要的已经不仅仅是礼待有加这么简单了,大家都想在这乱世之中,给自己谋个好前程,特别是那些有远见、有鸿鹄之志的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韩信想手握兵权,项羽不乐意,所以韩信才抛弃了项羽,跑到了刘邦那边去,但是刘邦听了韩信的话之后却直接给了他兵权。
第二、项羽是一个为人非常豪爽的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的豪爽使得他成为了一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将,使得他在战场上特别敢冲。
韩信
但是项羽不该把他的豪爽,用到波谲云诡的战场上,当年摆鸿门宴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劝他趁机杀了刘邦,但是他却觉得这样做太胜之不武了。就是因为他妇人之仁,所以他才丢掉了这个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都说兵不厌诈,在波谲云诡的战场上,还坚守着规章制度、气节那一套,项羽肯定是要吃亏的。
再来看看刘邦,他是市井出身的,他没有贵族的矜持,也没有项羽的骄傲,对于他来说,能够帮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就是他的兄弟,就要和他一起喝酒吃肉,就应该得到他的奖赏。
当年韩信想在项羽的阵营里做大将军,可是项羽却说什么都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但是韩信到了刘邦这边,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
鸿门宴
虽然说刚认识韩信的时候,刘邦也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怎么样?打起仗来到底靠不靠谱?但是因为他相信萧何,所以他直接就给韩信封了个大将军,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得到了韩信的死心塌地。
作为一位人才,韩信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他想要的更是一位伯乐、一位知音。
就是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因为刘邦义无反顾地把他将军的位置交给了他,所以韩信才坚定地站在了刘邦这边,拒绝了别人抛来的橄榄枝。
哪怕是后来周边的人准备拥他为王的时候,他都没有想过背叛刘邦。
剧照
用人之道多高明
刘邦的用人之道究竟比项羽强在哪里?看《史记》我们就知道了。
首先,刘邦是一位慧眼识英才的人。虽说刘邦的作战能力不强,但是他的管理能力却是极强的,刘邦手下人才济济,主要得益于他慧眼识珠、知人善任、从善如流。
在刘邦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他要做的便是把手下的人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去,合理地运用他们的优劣。
他知道萧何是一位文官,为了让萧何展示出自己的好文采,刘邦交给了他许多只有他才能够做的事情,比如说当年刘邦进入咸阳,他第一时间就把收集秦朝官吏文档的事情交给了萧何。
刘邦(剧照)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策是相当正确的,和那些只知道抢钱、只知道揽权的武官不一样,萧何考虑问题的眼光是非常全面的,也正因如此,刘邦当上汉王之后,便直接把萧何封为了丞相,让他处理政事。
第二、刘邦用人能够真正做到从善如流,不拘一格用人才。
项羽在用人的时候还会考虑家世、考虑出身、考虑履历,但是刘邦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刘邦身边的很多人才都是污点的。
比如说,张良是韩相国的后人,他曾经因为刺杀秦始皇而被通缉过,陈平年轻的时候,因为不思进取。而干过收受贿赂和嫂子通奸的事情,但是刘邦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萧何
韩信是一个孤儿,他从小父母双亡,没有机会读书,因为武功高强,所以他才去项梁的军营里做了一个小兵,项梁失败之后,韩信就跟着项羽了。
韩信在项梁、项羽军中呆了那么长时间,军营里的人都没有发现他个人才,后来不想再这么沉寂下去了的韩信,找准时机,从项羽的军营跑了出去,投奔了刘邦,并成为了一名大将。
得知韩信投诚之后,刘邦不仅没有因为他是从项羽军中过来的,就歧视他,而且还对他非常倚重,从这一点里,我们便能看出刘邦从善如流、敢于用人的胸怀和气魄了。
同样地,张良的履历也是充满了污点的,张良曾经因为刺杀秦始皇失败而被通缉过,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他改名换姓,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张良
因一次意外的机会,刘邦见到张良并和他成为了朋友,后来,刘邦甚至还直接将张良认作了自己的老师,对他言听计从。就是因为有张良这位军师,所以后来刘邦才做了还军霸上、鸿门谢罪这样的事情。
多年之后,韩国恢复,作为韩相国后人的张良想要回到韩国做官,可是他却被刘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了下来,由此可见,刘邦在驾驭人才方面也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事实亦证明,张良确实在后期汉朝统一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起了决定性作用。
张良(剧照)
第三、刘邦的厉害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邦心里很清楚,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便是给予部下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刘邦给予了萧何极大的信任,所以在刘邦前线失利的时候,萧何才能够有能力调来各种各样的物资和粮食,用来补给前线,让前线的战士恢复元气和士气。
刘邦很清楚只有他给手下足够的权利,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
萧何
刘邦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他本人身上也是带着一点江湖侠客气息的,他对手下的封赏一直都是大手笔的,这也和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每次对部下进行封赏,总是要进行一系列的程序,而刘邦却对下属实行了非常有效的绩效管理。
正是因为刘邦是一位特别会用人的人,所以才导致在楚汉相争后期,出现了人才都一窝蜂地都往刘邦这里跑的情况,而相对应的,项羽也因为自己性格,让自己的阵营出现了人才无处觅,人才留不住的困境。
可能正是因为两人在性格上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所以楚汉相争的结局才以刘邦获胜而结尾了吧。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陈颖. 两种性格,两种命运——有感于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刘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