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叟
本文共3989字|阅读需要5分钟
引言
认识一座城,是因为一个人。大部分人认识淮安这座城市,是因为她是周总理的故居。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一支神秘的方阵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个方阵虽然只有82人,但他们却气宇轩昂,昂首阔步,接受主席和人民的检阅。这个方阵就是著名的“刘老庄”连,那么这个“刘老庄”连为什么会出现在阅兵仪式上呢?
刘老庄英雄连
看过水门桥的人应该都知道,7连完成任务后,全连只剩伍万里一个人。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问他有什么愿望,伍万里毫不犹豫地说要恢复7连编制。
熟悉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当一个部队成编制的牺牲后,那么这支部队的番号一般都会取消。
而79年前,在苏北的大地上,就有这么一支连队,在与日寇斗争中,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但是这个连的番号不但没有取消,反而被评为“刘老庄”英雄连,得到了朱德,陈毅二位老总的盛赞!
79年前的“扫荡”
1943年3月16日,为消灭活跃在苏北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日军第17师团命令驻扎在江苏淮阴、涟水的54联队,分11路对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地毯式“扫荡”
当时新四军第三师在接到军长陈毅命令后,采取内线作战,利用分散隐蔽打圈子战术和敌人进攻部队周旋,而其他的部队则在外线进攻敌人的侧翼,利用作战的间隙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向着泗洪方向转移。由于我军灵活机动,日军在大开大合之后,并没有找到新四军主力,还老是被小股部队袭扰,一下子变得十分疲惫。
3月17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收到转移命令后,部队立刻在淮阴北面的六塘河一带集结,而此时淮海军分区、淮海地委也恰好驻扎在此。当时19团2营奉命驻扎在六塘河外围一个叫刘老庄的村子,距离六塘河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3月18日清晨,当2营战士们正在吃早饭准备开拔的时候,突然村外响起一阵枪声。原来,2营在村外隐蔽观察的哨兵发现一股日伪军正在向刘老庄靠近。因为当天雾大,哨兵直到敌人离自己较近的时候才发现。此时想回村报信已经没有机会,哨兵只能鸣枪示警。枪声惊动了村子里的新四军,但是这个哨兵却倒在了日伪军的枪下。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遭遇,2营长知道大事不妙,但并没有急着迎战,因为日伪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形成,此时突围很大概率能够成功。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全营全部突围,那么日伪军势必会像疯狗一样,紧咬着不放,所以必须留下一只队伍阻击,掩护大部队撤退。
铁血4连
经过权衡,2营长找到连级干部开会,会议上2营长说道:“日伪军来势汹汹,但目前包围圈还没形成,必须留下一支部队阻击,掩护大部队撤离!”
2营长话音刚落,4连长白思才就拍案而起:“营长,我与指导员商量过了,我们4连愿意留下打阻击,其他人我不敢保证,但是我可以向你承诺,我们4连绝对不会有一个人活着离开战斗!”
白思才是一名老红军战士,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随红一军团从他的故乡出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险阻,于1935年秋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不久后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长期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使他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机智果敢的年轻指挥员,他从班长,排长一级不落的成长为连级指挥员,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白思才剧照
4连接到命令后,迅速在刘老庄构建了工事。这股日伪军,是从江苏宝应县泾河镇赶来的54联队第1大队。他们接近刘老庄后,发现村外的田边挖有交通沟。于是,第1大队让主力在交通沟内前进,让200多名伪军加上不便于在堑壕内展开的步炮小队在平地上前进。
大雾中日伪军的身影慢慢出现在4连战士们眼前。待敌人靠近后,白思才一声令下,阻击的4连战士立刻开火,打得第1大队先头部队四下逃窜,到处寻掩体隐蔽并还击。
因为天气原因,日军摸不清4连的兵力,只是进行试探性攻击,没有发动进攻。第1大队大队长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对刘老庄实施包围,一面安排伪军向4连阵地喊话,但是回应汉奸的却是一梭子弹。
不久,有通讯员跟白思才汇报其他部队已经成功地跳出了包围圈,4连长白思才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地,此刻再看远处的日伪军,人数不一千。白思才知道敌众我寡,战斗不宜打太久,见阻击任务已经完成,便立即带着战士们,撤出了阵地,沿着村边的一条交通沟向西突围。
交通沟是苏北平原特有的一种通道。这和华北的地道原理一样,只是苏北周边有淮河和洪泽湖,地下水位较高,不能挖地下通道。当地百姓就在地面上挖半人高的交通沟,人在里面猫着走,地面上是看不见的。
更重要的是交通沟基本上村村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遇到日军进村,村民们就是通过这些交通沟进行转移的。打起仗来,这些交通沟又可以直接当做战壕使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4连的战士一个个猫着腰迅速地向前走,想要突出重围。突然队伍却停住了,断后的连长白思才一看,急了,传口令道:“往前传,为什么停下来!”很快,前面就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交通沟断了!原来他们正处在一条没有完工的交通沟。
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白思才听后有些吃惊,心一沉,他知道,部队已无路可退,如果跳出交通沟,对于日伪军来说,就是活靶子。如今只能和后面的日军拼个鱼死网破。此时日军已经开始集结周围的兵力,他们占据了村庄,正迅速向4连所在的交通沟推进。
白思才果断下令:“做好战斗准备,就地展开!”战士们立即放下背包,加固壕沟,机枪手找位置架好了枪,所有人枪上膛,只等日军靠近。
离交通沟三百米远的开阔地上,黑压压的全是日军。这密密麻麻的队伍,丝毫不知道4连正在伏击。他们以为4连已经沿着交通沟撤退了。
82烈士血战到底,无一人生还
其实这伙日军的主要目标是六塘河。白思才看着前面这伙日军急匆匆的,突然他意识到日伪军目标并不是4连,他迅速思索,想到几里之外的六塘河,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六塘河驻地的人员今天开始转移,现在还是早上,不可能全部转移出去。
如果4连在此设伏,后面突围出去不是问题,因为日军的目标不是4连。现在为了给六塘河的部队转移争取时间,白思才和指导员一商量,决定不再突围,就地阻击这伙日伪军。就这样,几百米长的交通沟上,散布着82名4连战士,他们将面对的是上千名的敌人。
敌人越来越近,当走到五十米的时候,白思才大喊一声:“打!”激烈的攻击,打得敌人大乱阵脚,他们回过神来之后,以为遇到了新四军主力。也不前进了,立即摆开阵势,将用马驮着的小钢炮取下来 ,一阵排开,开始对4连的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有了交通沟的掩护,日伪军的炮击并未造成多大伤亡。
双方激战一直到了中午,4连的战士打退了敌人两次的进攻,由于没有补给,战士们的弹药消耗得差不多。这个时候,一排排长心生妙计,他带着几个战士,趁着敌人进攻的间隙,匍匐着爬出交通沟,他们准备去摸前面浅沟上敌人尸体上的弹药。
就在一排长带着弹药返回的时候,敌人的机枪手发现了他们,当即进行扫射,一排长因为战场经验丰富,带着战士们摸回来不少弹药。可是战士们手上的弹药始终不足,就在最后一趟,一排长正带着弹药往阵地爬的时候,敌人的机枪扫到了他,他再也没能爬起来。
狡猾的敌人知道4连战士弹药不多了,短暂的停火后,敌人又发起了冲锋,战士们用刚刚一排长用命换回来的弹药还击,又打退了敌人的冲锋,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命令所有野炮、步炮、掷弹筒、迫击炮都对着4连阵地进行射击,想将4连所有官兵全部炸死。
下午4连的阵地已经被炮击得千疮百孔,阵地上硝烟弥漫,尘土飞扬。4连连长白思才左手被炸的丧失去了活动能力,指导员李云鹏也受了伤。他们知道突围已经不可能,于是一面鼓励大家,一面继续组织战斗。李云鹏还将战斗情况以及要求批准他们在火线上接纳新党员的报告写好放在身上,希望自己牺牲后在友邻部队打扫战场时,能够从他的遗体上找到并转交上级。
双方战至黄昏,4连已经牺牲过半。长时间的炮击让很多战士耳朵失聪,甚至有些战士被炮弹震出内伤,鼻子流血。再加上一天没有吃饭喝水,战士们的处境极度艰难。一直打到弹药告罄,白思才命令所有人将子弹集中交给轻重机枪手,其余人将步枪核心部件拆下埋入地下,而后装上刺刀准备迎接最后的时刻。
枪声一直激荡到了晚上,夜色降临的时候,敌人才从4连的阵地上撤退。
战斗结束之后,当地民兵赶到阵地,阵地上场景惨不忍睹,阵地上很多战士都是和敌人抱在一起牺牲的,其中有2名战士与敌人扭打太狠,指骨已经深深嵌入对方身体,友邻部队在收敛遗体时根本无法将其分开。他们只在阵地上找到一个奄奄一息的战士,大家赶紧把他送去第3师野战医院。
当医生看到这个战士胸前的三个枪眼的时候,对送来的人说道:“我看还是通知他连长吧!这个伤员伤势太重,估计挺不过今晚了!”众人一听急了,拉着医生的手:“全连都打光了,就剩他一个,一定要救救他!”
使用生化武器的日军
这个战士以顽强的生命力撑了整整三天,只为把4连在刘老庄经历的激烈战斗说出来,并让人转告营长,4连并没有给首长丢脸,完成了首长指派的任务。说完的时候,他带着一丝微笑,像是了却了最后一件心事一般,安静地闭上了眼睛。所以最终4连收敛了84具遗体。
结语
4连82人,在刘老庄和日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5次进攻,毙敌170余人,最终全部牺牲。
17团友邻部队后来根据在指导员李云鹏身上找到的报告,以及那位战士的口述,将4连的战斗情况逐级上报。消息一直传到陈毅那里,陈老总亲自写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后来陈毅又将战斗情况汇报给朱德总司令,总司令为之动容,称4连为“刘老庄连”,盛赞4连为“我军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如今的刘老庄也紧跟时代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2009年夏天,新任村支书朱林站在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下喊出“先辈们的鲜血不能白流,‘老、少、边’决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的铮铮誓言。朱林与全村党员干部集资127.5万元,成立刘老庄村天元建筑工程公司,购买工程机械,承揽工程。这一招让村集体收入由负转正,公司一年还清借款,一举打破“刘皮古寨,天边海外”的传言,此后每年为村里创造利润超百万元。
如果没有先辈的付出,我们很难到达今天的高度,社会发展至今,也是不过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
【深耕历史,品读人生,我是白叟,感谢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