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程度的迎合当然需要,但仅限于“有需要”时。
若场合“不必要”迎合,那就不必。
.
但别把迎合搞成性格的弱点,那对人生来说太过沉重。
.
.
1.迎合更多是社交——以及“达成目的”的手段。
社交场合的“交流”,不可能全是“言之有物”中的实物,以及“关键事”,
总要有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小到家长里短,中到爱好特长,大到国际战事、原油走向......聊来聊去,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就此舒缓的情绪同时,也在多巴胺的牵引下,一定程度建立了“同事感情”那个东西。
期间迎合迎合,让彼此都愉快轻松,也是非常值得。
.
但迎合的效用不止于此。
“达成目的,得到想要的”,才是迎合最应该的效果。
如:
拉拢人心,让更多人站自己;(至少不总惦记着挖坑埋自己)
勾出(迎合)暗含的“利益共同”,大家一起更愉快地玩耍;
......
总之,通过表面的谦卑与恭顺(如“让你愉快”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想要,以及更好的发展。
这,才是“好的态度”的作用更大化。
.
.
2.不必要迎合,那迎合不必。
谦虚到恰好是有素质、有头脑的体现——谦虚到过分,则是十足的“底气不足下的软弱”。
一个在集体中不正确地谦虚的人,如“过分地迎合,不讲究尊严地迎合”,必定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人性之难。
.
所以迎合要讲究尺度,和场合。
如:
涉及个人尊严的,不仅绝不迎合,而且要当场(有技巧)反击问候;
涉及根本利益的,据理力争才是正经;
涉及名誉等发展事项的,当下就要坚定立场;
......
而非“我有素质,别人必定素质相还”。
那不科学。人世间不存在那么多有素质的人,竞争场上也从不那般单纯。
.
.
3.迎合,但不把迎合搞成性格的弱点。
一定程度的迎合,是社交的、利益勾连的需要,也是胸怀广阔的体现。
“人组成的社会”里,“好的态度”是情绪(彼此认同)最好的粘合剂。
所以迎合是必要的。迎合更多是社交的正常手段,并非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代名词。
.
但过分的迎合,只会反过来刺伤自己。
“人之性”其实是不断活动着的,并非成年后便一成不变——再有素质的人,也是如此。
“人之性”这个东西,更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如“对方素质的长短”,来自动调整高度。
那些素质太好(过分忍让、迎合)的人,绝大多数会沦为周围人口中的大蛋糕——周围人(环境)的素质越不行(越差),被分食的结局就越惨烈。
.
“得寸,进尺”,向来是对人性最真实的描写。
.
.
总之,在单位迎合于人,再正常不过,也再正确不过。
单位虽然是“来工作”的地方,但单位其实是“许多人待着”的地方——让这“许多人”与自己保持最起码的心平气和、不无事生非,是生存安全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必须。
.
但迎合要掌握尺度,掌握在“自然地愉快”(愉快,但不觉得软弱可欺)的程度,就是最好的迎合。
如果迎合能换来利益的更勾连、感情(利益交换)的更深刻,那就更是完美。
——到此为止。
切不可把迎合搞成过分的谦卑,过分到不尊重自己——进而让对方轻视自己、主动践踏自己的程度。
那不叫迎合,那叫自我伤害。
.
“尺度迎合”,才是最迎合。
.
领导会欺负老实人吗——人在单位,做个“不便宜”的人
被小人陷害,领导明知却偏袒——真相不重要,利益关系才重要
别在权力失控的单位谋求“工作能力方面的发展”,那不科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