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东、西方分别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格局,欧洲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代表,而亚洲则崇尚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历代中原王朝的皇帝,会派遣使团赶赴周边诸国宣扬王道、彰显国威,其中规模最大、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属郑和下西洋。
郑和生于元末时的云南,洪武年间明军南征时,他被俘虏,充为官奴,进入皇城任职。后来被调到北京,服侍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朱棣与建文帝撕破脸,刀兵相见,郑和随军出征,立下了重大战功,由此得到朱棣的赏识。公元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却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的踪迹,他怀疑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于是便想派人去找寻,顺便向沿途各国展示明朝强盛的国力。
当时的郑和正值壮年,身形高大魁梧,气度不凡,又经历过生死考验,忠心不二,因此被朱棣选为使节,率船队出访东南亚诸国。公元1405年7月,郑和扬帆起航,先在中南半岛停泊补给,随后赶赴爪哇岛。岛上有两国,正在互相交伐,其中一国误以为郑和所部是敌人,虽然率军袭击郑和船队杀死数百人,但郑和并没有立即施加报复,而是始终保持克制,最终通过商谈和平解决了此事。
在到达印度之后,郑和留下一块石碑作为纪念,随后踏上了归途。路过苏门答腊岛时,有中国侨民向他报告,附近有海盗出没,其首领陈祖义凶狠残暴,凌辱同胞。郑和对此很重视,专程派人劝阻陈祖义改邪归正。陈祖义口头答应归降,私底下却准备袭击郑和。郑和对此早有预料,主动率军出击,一举击杀贼人五千余人,缴获大量辎重。公元1407年,郑和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朱棣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提拔了他的官职,并赐予他诸多财物。
此次行动,虽然让一众东南亚国家对明朝俯首称臣,但朱棣最在乎的建文帝,郑和却始终未能找到相关下落。朱棣思前想后,决定让郑和再下西洋。公元1407年至1430年间,郑和又下西洋六次,所到之处一次比一次远,甚至一度抵达了东非地区。
漫长的海上生活,难免会让船员们感到寂寞孤独,按理来说,船上应该安排一些少女同行,活泼气氛,调节枯燥的生活。但郑和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带了大量老妪和接生婆,背后的缘由无非有四点。
其一,雇佣一个船员的价格十分昂贵,而老妪和接生婆则相对便宜,能省下不少钱。其二,少女们天性好动,不喜约束,管理起来不方便。老妪和接生婆则耐性极佳,能很好适应航海的乏味生活。其三,老妪的生活技能丰富,既可以帮船员修补破损的衣服,又能给船员煮饭熬汤,还能在船员生病的时候担负起看护的职责。其四,郑和所经过的国家,文明程度普遍不高,医疗技术尤其落后,而接生婆恰好知晓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医学知识,可以传授给当地人。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半个多世纪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迈向星辰大海。另外,明朝的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羁縻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落后国家的发展。期间开辟的数条航线,成为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关联,甚至一度构建起了东亚命运共同体。如果此举能被后世的皇帝一直延续下去,那么中国必将紧跟世界潮流,断然不会在近代成为羸弱之国,任人欺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