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在工作和学习上,毛主席对子女们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对孩子们的婚事,他却没有那么高的标准和要求,毛主席向来主张自由恋爱,并尊重他们的想法,选择恋人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志同道合,同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
毛岸英刘思齐两情相悦,毛主席同意二人婚事
1927年,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汉顺利召开,毛主席见到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之后,笑着说道:“如果你生了女儿,那我们就要“对亲家”。”
不过让他们二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句玩笑话却成了真,不仅刘思齐和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喜结连理,而且她的妹妹邵华也和毛岸青结为夫妻。
1938年春节,毛主席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观看话剧《弃儿》时,被饰演小主角的那位女孩深深打动着,当他得知这位小女孩就是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时,便立即将她叫来,郑重的说道:“思齐是烈士后代,我们的共同责任就是好好培育她。”
话音刚落,毛主席便一把将她抱起,笑着开口:“我做你干爸爸,你当我干女儿,咱们就这样一言为定了。”
图 毛主席
不过当毛主席再次见到这位干女儿时,她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1946年,刘思齐到达延安后,便去毛主席住处玩耍,在这期间,她碰到了毛岸英。
当时的刘思齐16岁,毛岸英24岁,在交流中,二人对彼此的印象都不错,而刘思齐也一直把他当成大哥哥看待。
1948年5月,毛主席在平山县西柏坡工作期间,刘思齐亲自前去看望,二人许久未见,毛主席十分开心,并留她一起吃晚饭,饭后,她便和毛岸英闲聊起来,通过这次聊天,刘思齐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很健谈,也很有耐心。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他们二人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感情渐深,而毛主席也常常鼓励刘思齐继续学习,循序渐进。
图 毛岸英和刘思齐
她先是在北方大学文学院就读,后又到育才中学学习,这所学校原先设在石家庄,离西柏坡很近,而她和毛岸英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公开。
很多老前辈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都十分关注,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和朱德的妻子康克清早已送上祝福,并发自内心地赞成这门婚事。
一天,他们二人结伴去见毛主席,当时的毛主席十分开心,主动起身相迎,并让他们赶快坐下说话,接收到康克清眼神的邓颖超开门见山的说道:“主席啊,你看岸英也有二十五六岁了,是该找对象了。”
毛主席听过之后,立马明白了他们二人的来意,并笑着开口:“二位不速之客大驾光临,原来是要为岸英保媒啊,咱们解放区可正时兴‘小二黑结婚自由恋爱’嘞。”
图 毛主席
毛主席的这番话逗得他们哈哈大笑,这时康克清又紧接着说道:“听说岸英谈的朋友就是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她常常前来看您,难道主席还没看出他们在谈恋爱吗?”
“耳边好像装了那么一点风”毛主席幽默地说道。
邓颖超和康克清见状,直接说出心中所想:“他们二人郎才女貌,十分般配,既然主席已经知道,那就表个态嘛,先确定关系。”
毛主席听他们这样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我可不能搞专制主义啊,这件事情还是和张文秋同志商量下才好。”
“那主席就尽快约未来的亲家母谈谈这事嘛。”他们二人话音刚落,刘少奇就一个跨步走了进来,并自告奋勇地说道:“那就交给我来安排吧。”
图 毛主席和刘少奇
1948年9月,张文秋在刘少奇的安排之下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招呼着她坐下后,笑着问道:“文秋同志,我们是老朋友了,今天想和你谈谈家务,你觉得行吗?”
张文秋听过之后,点了点头,这时毛主席诚恳地开口:“我们共产党人还是推心置腹为好,我听岸英说,他和思齐处得很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知道这件事吗?”
张文秋直接回答:“我知道,就是信的内容他们一直保密。”
“岸英已经向我提出和思齐订婚的要求,我很喜欢思齐,但不知你觉得岸英怎么样,能不能看得上他?”毛主席如是说。
张文秋见状,赶忙开口:“我知道孩子们是真心的,我很开心,主席您都同意了,我没有不赞成,不过我就怕思齐不懂事,配不上岸英。”
图 毛岸英和刘思齐
听张文秋这样说,毛主席已经大概了解:“思齐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她年轻,但在待人接物上很有分寸,她知道艰难困苦,又是我的干女儿,我很同情她,也很喜欢他,我赞成他们现在订婚,以后结婚。”
“将来思齐和岸英在一起,做主席的儿媳妇儿,能够经常待在您身边受教育,一定是非常幸福的,能有岸英这样的女婿,我很开心。”张文秋如是说。
他们二人谈了整整一上午,眼看就到了吃饭时间,张文秋起身向毛主席告辞,这时毛主席主动邀请她留下来一起吃饭,而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事也就这样定了下来。
毛主席看过宴请名单:你岳母请一半,我再请另一半
就在毛主席约见张文秋的第二天,毛岸英便决定亲自前去王子村,拜望岳母,他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骑马从西柏坡出发,当时的他十分激动,很多往事也随之涌上心头。
尽管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和刘思齐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是二人常常写信交流,感情十分稳定,现如今还得到了家人的同意,他感到格外幸福。
图 毛岸英
不知不觉,毛岸英便来到了王子村,在乡亲们的热情指引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文秋所居住的院落,当时的张文秋很是开心,笑着从屋里迎了出来,毛岸英见状诚恳的说道:“昨天您去我家时,我还在外边工作,回家后父亲便让我专程来拜望您。”
当时正是早饭时间,张文秋便让他进去一起用餐,在这期间,他们聊得很是愉快,屋内时不时地传来阵阵笑声,而张文秋也叮嘱毛岸英一定要多关心父亲的生活,让他多休息,保重身体。
虽然说二人的婚事已经定下,但毛岸英还是想和刘思齐早点结婚,不过毛主席却一直没有答应,他认为毛岸英和刘思齐还很年轻,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再结婚也不迟。
图 毛主席、刘思齐和毛岸英
有一次,他们二人在商量婚事期间,决定一起前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爸爸,我和思齐的事儿,康妈妈和你说过了吗?”
正在批阅文件的毛主席点了点头:“嗯。”
“那我们就办理结婚手续吧,”毛岸英激动地说道。
这时毛主席抬起头来看着刘思齐问道:“你现在还在学习,还没毕业,结了婚之后不怕影响你的学业吗?”
刘思齐见状认真地开口:“我会好好安排的,保证不会影响学习。”
毛主席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随即说道:“你还小,不用着急,我已经同意了你们结婚,再等等行吗?”
毛岸英听过之后,紧接着开口:“行,我听爸爸的。”
图 毛主席
他们一同离开不一会儿,毛岸英便再次来到了毛主席房间:“我今年已经26岁了,结婚以后我一样可以好好学习,专心工作,这样就不用在这方面再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让我同意你们结婚的事?”毛主席问道。
毛岸英肯定的回答:“是的。”
“不是说暂时不要结婚吗?毛主席说道。
“我的婚事还是应该自己做主吧。”
“你找谁结婚当然由你做主,但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这就需要制度和纪律做主。”
“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也不少......”
毛主席听他这样说,将手中的笔重重地放在砚台上:“谁让你是我毛泽东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
图 毛主席
毛岸英没料到父亲会和他发火,便转身离开了,几天之后,毛主席在村边散步时,恰巧碰到毛岸英从邻村下乡回来,毛岸英和父亲打了声招呼,正准备离开,毛主席便抬手叫住了他:“你不要躲我,结婚的事想明白了吗?”
毛岸英认真地说道:“已经想明白了,是我不对,她也想明白了。”
这时毛主席笑着开口:“这才像我的儿子,你去忙吧。”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过后,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事也紧张地筹备起来,新房是毛岸英工作单位的宿舍,床铺、桌椅等都是借公家的,两床薄被,一床是供给制发的,另一床是刘思齐带来的。
图 刘思齐和毛岸英
准备就绪之后,毛岸英和刘思齐便赶忙向父亲汇报,想把结婚的日子定在本月15日,毛主席听了很是开心,笑着说道:
“好啊,这是喜上加喜。当然应该艰苦朴素,可是,结婚是你们一辈子的大事,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都可以。岸英,你跟思齐妈妈说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没有富裕的钱,她想请谁都行,一起吃顿喜宴。”
就这样,毛岸英按照父亲的叮嘱,向思齐妈妈转达了这一意思,毛主席考虑得如此周全,张文秋很是感动,并给出了一份名单,托毛岸英带回去交给他父亲,不过当毛主席看到这份宴请名单后,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这位岳母呐,可是个重女轻男的女权主义典型嘞,她请邓颖超同志,不请恩来;请康克清同志,不请朱老总;请光美同志,不请少奇,那不是要我得罪人喽!”
图 毛主席
毛岸英听过之后,连忙解释:“当时我问过妈妈,她认为总理,总司令和少奇叔叔都是领导人,自己儿女结婚,不敢惊动他们。”
这时毛主席笑着说道:“那我就悉听尊便,你岳母请了一半,我再请另一半。”
话音刚落,他便提笔将周恩来、朱德以及刘少奇的名字填在了大红请帖上。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在中南海举办,毛主席举着酒杯走到亲家张文秋身边,笑着说道:“谢谢你教育出思齐这么好的孩子,为了他们的幸福,也为了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听过之后,很是感动:“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备孩子们的婚事,思齐年轻不懂事,希望主席多指教她。”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散客时,毛主席拿出一件青色的海军呢夹大衣,看着两位新人说道:“我没什么贵重的礼物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岸英白天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都有份。”
大家听他这样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毛主席摆摆手继续说道:“新娘也不会见外的,她本来就是我的干女儿嘛。”
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之后,毛主席依旧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待,而她也时刻关心着毛主席的身体,很是幸福。
毛岸英婚后下厂当工人,逝世后才知是毛主席儿子
1950年春节过后,厂子里来了一位名叫毛岸英的年轻领导,他身穿灰色军装,腰系皮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过了些日子,他便换上了干部服,常常和工人一块劳动,时不时的说上几句陕西话,很是有趣。
其实毛岸英刚来厂子的时候,生产条件还很差,而且不少正在学和刚出徒的工人都和他年龄相仿,每到工休的时候,大家便会围在一起聊天,他们都对毛岸英很感兴趣,并问道:“你是延安来的,为何不在北京找个好工作?”
毛岸英听过之后,哈哈一笑:“我原来当过农民,这儿可好多了。”
图 毛岸英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他是个农民啊,并同情地问道:“那你家肯定很穷吧?”
“我家不是农村人。”
“住在城里,为什么要去当农民?”
“俄大让俄去的。”(陕西话:俄是我,大是父亲)”
大家听他这样说,笑得前仰后合:“你大真够可以的,不让你享福,非让你去受罪。”
这时毛岸英认真地说道:“不懂得工农业,将来怎么为国做贡献,我的学徒期还没满呢,咱们边干边聊。”
图 毛岸英
所有和毛岸英相处过的工人,都没想到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因为在这期间,他总是和大家一起钻研,主动请教,向他们学技术,并常常帮助他们。
化铜炉的温度可谓是十分高,每当铜融化的时候,就会飞起类似雪花的东西,在那个年代没有劳动保护手段,这些东西落在身上奇痒无比,毛岸英看大家难受,很是着急,并主动上手帮忙挠,但却遭到了劝阻。
这些东西一挠,就进去了,会更加的痒,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岸英便急忙问大家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他们说只能拿水冲,这时毛岸英没有片刻耽误,立马去打水来,看着大家不再难受,他才终于放心。
图 毛主席和毛岸英
除此之外,每当工人们遇到什么技术运算上的难题,毛岸英也会耐心指导,当时的他只有在周六晚上才会回一趟家,其余时间都和工人们待在一起,晚上睡大通铺,后来老厂长还曾回忆道:“他真的很有定力,新婚之后,工作习惯依然照旧。”
每到吃饭时,毛岸英便会和大家一起排队,主食就是窝窝头,而且还是在蒸锅里来回馏的剩窝窝头,味道又苦又涩,但毛岸英却从不搞特殊,和其他工人一样照吃不误。
1951年,中央办公厅来了两位工作人员,了解毛岸英在工厂的相关情况,当大家得知这一消息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其中还有人忍不住埋怨道:“大伙儿都很惦记他,他应该抽时间回来看看的,就是高就了,我们也替他高兴啊。”
工作人员听他这么说,瞬间红了眼眶:“他已经在朝鲜战场牺牲了。”
大家得知这一噩耗后,无一不双眼含泪,想起“延安人”的父亲让他当农民的事后,哽咽着问道:“他的父亲是谁?”
这时工作人员拿出一份表格:“这是他亲自写的履历表,你们可以看其中的一栏。”
上面赫然写着父亲:毛泽东。
原来曾经对他们无微不至,耐心教导的人正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