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乐学姐的问鼎时刻》中的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如下。事实结果已经揭晓,马克龙以大概56%的优势胜选连任。
我们先来看下我们读者的“投票”结果,59:23,看来我们群友和读者大多希望勒庞当选。当然,这个调查来自遥远的东方大国,对欧洲和法国本身的选举局势,没有影响。
而且,增加了第三个选项。事实上法国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并不喜欢马克龙,也不愿意支持勒庞,只是他们期待的更好的候选者没有出现。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我建议你看下马克思在1852年出版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个建议不是我的,而是来自法国民调专家热罗姆·圣马里。
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并描述了法国的阶级斗争是如何造成了这种条件和局势:让路易·波拿巴那么一个平庸和可笑的人物,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此次法国大选是马克龙代表的金融精英,和勒庞代表的全球化反对者之间的对决。据分析,法国社会目前新的“阶级划分”,比以前的政治两极分化更具冲突性。
以前资产阶级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那有助于克服宗教、收入和出身等其他分界线。但现在,受过良好教育、收入丰厚且主要生活在大都市的亲欧洲阶级(马克龙派),正与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的全球化反对者(勒庞派)发生着冲突。
用美国一年前冲击国会大厦的事实作为参考对象,这次法国的选举,也许还没有为法国国内的暴力对抗做好准备。我这也不是阴谋论,只是有一些担心。最近一次我去法国还是2019年8月份,我对法国的现实感受蛮好。我们群友也不少目前在法国工作,他们尤其她们毅然去欧洲,并在欧洲多国中选择了法国,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收回来,今天要讲的一个现象,伴随我们一生,每个人都会碰到。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位群友,在群里一直抱怨领导虐待她,而且每次都说自己要辞职。然而,3年来,她却没有辞职,也没有寻求跳槽,甚至简历都没有投递。
我告诉大家第一个让你震惊的地方,她说“我要辞职”在群里说了大概800次。
第二个震惊的地方,跟她类似的人,我们群友中已经出现过大概20-30人。当然,有些太过分的,管理员和我就会踢他们出去,男女都有。你说找树洞,倒也可以,但你太浪费公共资源了。更重要的,这种反复、多次、长期的抱怨而没有行动,让受众很是厌烦。
第三个震惊的地方,这些抱怨的人,还有时突然打我微信电话,后来我一了解,她或者他已经跟上百个群友分别通话过多次,平均每次1-3个小时。
也有人是因为生活中外发的原因所致,比如下一位女孩,是家里的姐姐,她一直以来被家里的父亲、母亲、妹妹不断PUA、拉黑,她虽然还没有开始成为长期的抱怨者,但也快了。
希望她避免这个陷阱,自我陷阱,一旦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多次输出给了身边的亲友,那你将会变成包括家人在内其他人也讨厌的人了。届时的状态,可以叫做形影相吊。
再看下一位,这次有了一点好的迹象,这位已经在想方法来避免自己无意中去大量输出负面情绪了。
这可以算作有了一定的自知之明,但应该是有了危机感,因为TA已经失去了部分朋友,包括混得好的大学同学,也包括工作单位所在城市的本地人同事。原来人家还对TA蛮热情,现在都不愿意理会TA了,老远看见就躲。
如果实在憋不住,我建议你可以在抖音、快手、微视、小红书上同时开工,同时抱怨即可,这么能输出,很有可能还能做个副业出来。实在不行,就写成抱怨的文字,发出来也是文章。
再看一位大家可能不一定愿意细看的。如下她的提问中随便截几个,你迅速一瞥即可。
这位群友工资比较低,但抱怨的同时不断忧国忧民了起来。
其实以上这些现象,我也曾经分析并讲解过年龄分布和比重等,比如《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祥林嫂”,怎么办?》,并写过如何应对祥林嫂们。
本文是将这个现象进一步提拔,也是回答下图的提问之一。
一个悲伤的故事,你说了太多次数,看起来人畜无害,但会让人产生一种审视疲劳,被你吐糟、输出负面情绪、当作树洞,这些还仅仅是别人反感你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很多群友工资翻倍跳进了大公司,哪知道遇到一个刚做主管的领导,该领导大龄未婚,且这位领导就是领导里的祥林嫂。
我举例给大家看下,我们外企500强是不加班的,但是这位跟领导每天加班,而且俩人是“一对一”加班,加班的时候甚至平时也没啥事情做,主要就是听领导发表演讲。其实就是这位领导各种自说自话、抱怨、诉苦、喜怒哀乐......
这位领导也是个祥林嫂,而且还愿意多申请一点工资预算来招个愿意倾听的手下进来。尤其刚毕业的学妹优先,因为听话,愿意接受倾诉。
这里我就提醒大家注意下,如果你的上下家企业规模差不多,那么新公司给你年薪翻番,则大概率其中有一半是你要付出额外的情绪价值,俗话叫做忍辱负重。比如上图这位群友,她过去后要跟领导俩人一起成为这家外企为数不多的两个加班的人,别人下午五六点下班,他俩每天晚上9-10点才下班。
还一直被领导批评,领导说“你看我多厉害,你为何不会?有些人做一辈子也做不成博士!隔壁部门老王水平不够,也不努力;其实总监上次应该夸奖我的,被Nancy冒领军工了......”
遇到这种祥林嫂领导的群友,大概有20来位,我来告诉大家后来的结果:这20来位已经有15位跳槽了,哪怕降薪也要走;剩余的5位也在跳槽中,哪怕被我劝说最好留下甚至被我骂,还是要走。
可见,作为一个人,是很难容忍祥林嫂的,即使给的工资高,哪怕跟你关系再好,比如父亲、母亲、表姐、堂哥、同学、闺蜜、领导、同事等。
这里就回答刚刚截图中的提问:为何不断抱怨会导致祥林嫂跟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差?
回答:主要因为你让对方造成了疲劳,对方有了逆反心理,欲逃离,甚至想除了你而后快。
我们继续延展,开始看未来并让大家验证,相信不久你就会发现原来幽哥又说中了!
今年初尤其2月24号以来,大家也知道占据了很多头条新闻的,是俄乌冲突。
其实战争尤其局部战斗,是常有的事情,大家看这里《职场人,如何看懂国际形势?》。但是,因为美国和北约想趁此让全球站队,尤其说服国内民众支持他们的双标做法,美西方就将这场冲突描述成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灾难,好像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等被北约和美国侵虐并且导致数百万平民死亡、数千万难民无家可归简直没有发生过一样,貌似那些人不是人。
同时,美国和欧洲开始发动宣传工具,在新闻中对这次冲突进行狂轰滥炸。
下图这位大家现在很熟悉了,不仅仅是演员本色出演,这位将他的国家当作激进祥林嫂的现实版本,恨不得到每个国家的议会和电视台去直播,要求无非就是支持他,为他站队,同时要支援,要钱财要枪炮啥都要,不给就道德绑架你,还辱骂你。
这在国际关系中,还从来没有过,自从我1996年开始关注时事,那么多国家被“打”过,甚至在当初“苦不苦看看萨达姆”,后者都没这种激进的抱怨和索要的行为,好像世界200多个成员都应该帮他一样。
甚至最近多次跑到联合国会议上去痛骂联合国,并且怒斥“联合国安理会应该解散”......
这种我称之为“祥林斯基”现象,我不是对乌克兰有不好的意思,虽然凭此乌克兰已经因为这些大肆宣传和道德绑架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体现。现实中的祥林嫂,一开始大家也是同情的,人际关系也不错,甚至还是受害者。
我们来看下端倪。
在媒体狂轰滥炸宣传乌克兰危机后,人们已经开始出现了审悲疲劳。
比如4月初,美国的热搜是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掌掴事件。其实就是演员威尔史密斯因为被人无意的取笑而打了人家一巴掌。
就这么大的事,硬是压过了疯狂报道的俄乌冲突新闻。
诚然,自2月底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下子就变成了“全球明星”,他不断向各国发表演说,要求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援助,但这种抱怨频次太多,最终反而吃大亏,至少会不断迎来反噬。
日前,因为泽连斯基以及乌克兰驻德国大使,过多的对德国的抱怨,说德国提供的武器太少,提供的支援不够,要为俄乌危机继续买单,甚至批评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和总理朔尔茨。
反噬来了,在4月中旬,上万名德国人联名请愿,要求驱逐乌克兰大使,理由正是乌克兰人员发表的不友好言论。
目前考虑到两国之间因此产生的恶劣关系,德国并没有追加更多的军事援助,泽连斯基们也要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一些代价。
最近,据西班牙《公众日报》报道,在乌克兰冲突的第一个月后,尽管新闻界对这场冲突依然充满兴趣,但相关报道似乎逐渐在观众当中失去了热度。显而易见的是,战争已经给人们带来疲惫感。
今年3月,意大利梅迪亚塞特广播公司相关俄乌冲突的报道,其收视率与该公司新闻节目的最低收视率相当,仅为11.9%,这是在意大利开始疲劳了。
与此同时,西班牙赫斯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3个专门针对乌克兰局势的特别节目,但收视率都低于该台的其他节目的平均收视率。
比起战争的不幸,很多人会有其他诉求,包括家庭娱乐节目,也更加吸引了更多观众。
当然,虽然战争距离美国较远,但美国新闻媒体去对俄乌危机做出了疯狂的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都参与了进来。但据报道,该事件相关的综合新闻,已经越来越失去关注度。
接下来的趋势即使在国内也是如此,其“热搜”效应也越来越少,这类似战争疲劳症。祥林斯基在国际上宣传太多,慢慢会变得让人反胃,后来甚至越来越被嫌弃了,迟早有一天会不被重视。这也是个不断稀释的过程,跟很多事情的类似规律相一致。
我预计今年8月份大家就不大会关注乌克兰危机了,无论战争届时有没有结束。
今年底,哪怕西方社会,估计也就美国还在这么煽风点火关注乌克兰,其他国家也疲掉了。
2023年就更加淡了,2023年底再提及乌克兰,估计会更加反胃。
多次叫苦连篇,索取好处,道德绑架,这种跟国家结合的祥林斯基现象,不多见但规律可以预见。
希望我们群友和读者都不要犯这个错误,包括你和你的家庭在你们的集体中,尽量避免,因为容易成为别人都讨厌的人和事,尽管你貌似人畜无害,甚至还是受害方。
大家不断锻炼势商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