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阅读笔记,这一篇是阅读“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这一节的感悟,希望本文能让你获得平静。
01 向死而生
“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
制定总体发展和大致计划可以让我们仰望星空,即便眼下再艰难也能看到希望和未来。长远的目标能够赋予每一天微不足道的坚持以意义。
此外分享给大家一个时刻围绕目标圆心进步不偏离的小妙招:写遗书。当生命最后一刻来临,在“这一生做出的成就、所做的贡献、遗产是负债还是权益、人际关系、健康……”方面进行细致交代。
我曾有过很迷茫的经历,就去打开文书,开始编辑自己的遗书,但写着写着,就发现:我这微不足道的一生实在做成的事情太少了,荒废时间、辜负期望、背离初衷,怪不得拥有了不满意的现状。
当我写到第四段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输入了这样一行字:你之前种种不完美,怎么还有资格在这里自怨自艾呢?还不赶紧滚去学习增值!
然后我换了个思路,写下了“假设我达成期望,那么我临终的那一刻将会是怎样的……”,又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展望,可以手写或打字,但一定要让自己的思考和输出结合,才能体会到那一日的来临会是怎样的心态。
向死而生,是种很积极谨慎的生活态度,大家也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从动笔那一刻开始,你就感受到它的价值了。
02 行动即价值,复盘即收获
“我们的行事自始至终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每一刻都做着我们在那一刻认为合理和适当的事情。只有事后的结果才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如何和为什么。”
生命总是充满惊喜,时刻都在赠与我们“礼物”,这是个慷慨的赠与人,不论好坏都一股脑给到我们,可这些“礼物”真的有好坏之分么?
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经历无好坏,关键看我们持怎样的态度,这就需要复盘了。
“想当初”是最可笑的自欺欺人,当下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当前我们的学识智慧所做的,当时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当初的做法幼稚、笨拙、可笑。与其用“想当初”来让自己陷入后悔这种低能量的负面情绪,不如采取复盘,让我们在斗争中积累经验。
人站在低地是无法看清事物原貌的,不妨把每一段经历都看作宝贵的礼物,等有朝一日登上山顶俯瞰走过的路,我们才能还原一切因果。
同样,这也告诉我们,每一天的坚持看上去毫无意义、枯燥无聊,但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呢?记得,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03 对待外界纷扰:专注于自身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至于互相干扰……我们必须养成习惯,把并不肯定发生的灾祸视为永远不会发生,而并不肯定在某一时间发生的灾祸则肯定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叔本华的这一部分开导我们:活在当下。我想增加一句:为你自己而活。
我借斯多葛学派的二分法来综合阐述这两点。
斯多葛二分法将这世上的事分为:我们完全可以控制的,我们并不能完全控制的。
昨天、明天,我们都无法改变、不能预料,但今天当下、此时此刻,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态、行动。他人对我们做的事、施加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扰乱了我们的计划,他人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决定选择。
网上纷繁复杂的消息,真假参半,更多时候假多于真,除非是和我们所在城市,所生活的环境有所影响的,其余的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没必要恐慌、焦虑、愤怒……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当然,如果你拥有改变的能力,那就积极入世、放手去改变吧!
其实这两点都很好理解,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甚至因为外界的某些信息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太善良。越善良的人共情能力越强,越容易将自己代入过去、忧虑将来;代入新闻主角、为他们经历的事情悲伤;如果此时你联想能力再丰富点,那充沛的情感只会让你陷入情绪的低谷。
所以回到一开始吧,回到你自己吧!此时此刻,你可以关掉手机屏幕,闭上双眼,深呼吸,睁开双眼,环视你所处的环境,这才是真实的、能对你产生切实影响的真实生活。
那些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遗忘可是种超能力;未来的不确定也不去想它,只要我们规划有大致方向就行了;对于外界的人和事,要意识到我们的情绪除了让自己焦虑以外别无他用,不如暂时放下,热切追踪,冷漠关注……
活在真实中,在这个网络社会很难,但你若想取得自身的进步,那就必须早日挣脱思想枷锁,活在当下的真实中。
明天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