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起陇西》聊起(2)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风起陇西》,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据说目前网上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正好五一在家,可以看看书,计划梳理一些文章背后的内容出来,包括但不限于三国时期的官员制度、饮食习惯、穿衣风俗、区域划分等等
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关注、评论哦。
上一篇文章简单列了一下三国的皇帝及在位时长。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今天聊聊《风起陇西》这部小说中出现的官职,及当时背后的官僚制度。小说中提到陈恭是天水太守府的门下书佐,之后又被拔擢为主记,那么主记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他的上级太守、刺史又是怎样的级别呢?此外,文章出现的司闻曹、丞相府、参军等,又是什么机构或官职呢?希望这些疑问在文章里都能找到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期的官僚体系,基本是沿用了东汉的制度,但是三家的制度又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关,又和当时的复杂环境互相妥协的结果。
先说东汉的官僚体系,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和现在的职务做个比对
东汉的中央官员主要是三公九卿,具体官职不一一列举,相当于现在国家的各个直属部门,当然因为当时是农业社会,很多现在有的部门那时候是没有的。
东汉的地方官员体系,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三级。州的长官为刺史或州牧,郡的长官为太守,县的长官为县长或县令。各级长官下面还有很多的属官,分管不同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各政府部门。严格来说,州在最初只是监察区,只是在东汉末年增加了军政实权,变为了行政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魏的官僚体系
曹操主政时期,最高长官是丞相,他亲自担任,并且可以开相府,相当于独立办公,全国的军政要事基本是丞相府来裁决,汉献帝只是国家名义上的皇帝。
曹丕建立魏国后,在中央废除了丞相职位,同时三公基本已经是虚衔。同时将丞相的职能分到了尚书省、中书省、侍中省、散骑省等部门,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在政治上是“内重外轻”,加强了中央集权
曹魏的地方依旧是州郡县三级,同东汉。只是因为战争较多,和蜀汉及孙吴相邻的边州边郡长官往往会加将军名号,统管军政。太守的手下,有各类官员,其中像陈恭的主记就是太守的属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科长级别,他之前是书佐,相当于是科员。对于一个间谍来讲,能混到这个级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他的上级,天水太守马遵,就是天水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郭淮则是雍州刺史,天水太守的上级,还是加了将军名号有军权的,所以马遵见了郭淮才会特别战战兢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蜀汉的官僚体系
蜀汉建国之初,就设立了丞相一职,统领百官。诸葛亮在时,基本军政要事都是丞相府裁决,呈现的是典型的“外重内轻”的特点:丞相权力比皇帝权力更大。《风起陇西》中说的司闻曹就是丞相府下属部门,说是参军马谡创建。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参谋,但在当时有部分参军是具有军事指挥权的。诸葛亮死后,丞相官职被撤销,后期以大司马或大将军等官职领政,但是权力逐步被削弱,后期几乎完全被宦官掌控朝政
中央官员除丞相之外,还有三公九卿的部分名誉称号,同时设有尚书台,但是官员较曹魏少很多,也和丞相府权力较大有关。皇帝身边的官员基本以宦官担任,实际权力不大
地方上因为蜀汉地盘较小,实际是郡县二级制。州一级长官基本是兼任,称为牧或刺史,张飞和诸葛亮都兼任过益州牧。
此外,蜀汉因为对外战争较多,军事将领的名号划分较其他两国更严格,同时将军的职位较文官更高一些。在边郡也会有加将军名号的太守,统管地方军政,例如魏延就是汉中太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孙吴的官僚体系
孙吴的中央官制也有丞相,但是实际权力较小,担任的人员也都是不算强势的人物,前后共有5人担任过此职,比如顾雍担任丞相近20年,而很少有人知道。此外孙吴不设三公,九卿也是后来才有。中央比较重要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內朝将军,相当于事实上的丞相。此外也有尚书、中书、门下、御史台等部门。
地方上同样是州郡县三级,和曹魏相仿。
军事上比较独特的是都督一职,在孙吴较多出现,一般是负责一场战役的总指挥,属于临时官职。大都督最早在正史中出现是陆逊,之前的周瑜、鲁肃等人并未称为大都督
司闻曹历史上存在吗?
这个不好说,至少在正史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部门。《风起陇西》是架空历史的小说,里面出现一些新的官方机构或官员设置也就可以理解了。像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靖安司,在这里只是司闻曹的一个部门。
好了,本期内容就是这些。下期我们聊聊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制及兵种的特长
喜欢小俊文章的,请转发、评论、点赞,加关注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