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换言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再到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从时间划分上看,主要是指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549年的时间。其中,以公元前453年为分界线(一说前476年,本系列主要采取公元前453年这一种说法),前一段称之为春秋时期,后一段称之为战国时期。
春秋形势图
绝大部分人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历史常识更是信手捏来。但是,若是问一句:春秋何以得名春秋?战国又为何名为战国?怕是也要苦思一阵吧。
“春秋”其实是周代列国国史的通称,韦昭注《国语》中说:“春秋,纪人事之善恶而目以天时,谓之春秋,周史之法也。时孔子未作春秋。”我们熟知的《春秋》乃是儒家经典,是记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242年间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史著,但其实周、齐、宋、燕等都有自己的国史,皆名春秋。只不过到了汉代,其它各国的春秋都已失传,仅存鲁国《春秋》,列入五经。成为儒家经典。因为《春秋》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又是记述某段历史的最早著作,因此后人将之记述的时代称之为春秋时代。当然,为了适应史学研究的需求,史学家们重新划分了春秋时代的历史分期,所以我们熟知的春秋时期与儒家经典中的《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并不一致。
战国形势图
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战国”这个名称,只不过当时并不是一个时代,而是指当时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七大强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六国”或“六国时”来指代春秋之后的时代名称,此六国指东方六国,而排斥了秦国。真正将“战国”作为时代名称的,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汇编的《战国策》。所以从西汉末年起,战国就成为春秋之后的时代名称。“战国”是符合这一时代的特征的,因为这一时代就是列国连年进行兼并战争。
想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全貌,就不得不追溯其前世今生。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西周的历史概况。
后稷,周人始祖,辅佐大禹,后世尊之“稷神”,五谷之神
按《史记》记载:周始祖后稷的母亲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有一天,姜嫄外出游玩,偶然间发现了巨人的脚印,既好奇又兴奋,就想要用脚去踩一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姜嫄最终踩了一脚,回家后就发现自己怀孕了。等到十月怀胎,就生下了后稷。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不吉利,于是先将他丢弃在狭隘的巷子里,牛马成群通过巷子,居然都避开了后稷,不踩他。姜嫄又捡回来,想要重新将他丢弃在山林之中,恰巧碰到当时山林中有很多人,于是又准备将他丢弃在冰面上,居然发现有鸟飞过来用翅膀给他保暖。经历这么几次丢弃都有怪异的事情发生,姜嫄以为他是天神转世,于是把他抱回去抚养成人。因为一开始想把后稷丢弃,所以又取名“弃”。
这是周人始祖的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其实,古代各王朝为了彰显自己是承天命而君临人间,拥有合法的统治权,都会神化、美化自己的祖先或者君主。例如商朝的祖宗神话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秦朝以后的历朝君主出生的时候大都天现异象。凡此种种,用意都是一致的。
只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神话传说也可能包含某些历史信息。就以周始祖后稷的传说来看,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姜嫄和后稷应当处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走婚、对偶婚向一夫一妻转变的时期,所以姜源外出游玩返回后身怀有孕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可能从母系氏族末期以来,姜姓和姬姓就是以联姻而紧密联系的两大部落。
《史记》记载周人从后稷开始,期间经历了十四王之后传到文王,又说后稷是在陶唐、虞、夏之际。仅仅经历十四王就从后稷传到了文王,其中跨越了整个夏、商两朝至少一千年的时间,在那个时代,每个王的统治时长平均在71年,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说,司马迁在著《史记》时也没有捋清楚。那么,从后稷到姬昌到底传了多少代王呢?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史学家去解决了。
我们只需要知道在这一千多年间,周人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公刘(这是《周本纪》中的第四位王)建立周国,并迁都到豳(据说是在汉中地区,今天的陕西彬县、旬邑一带)。第二次是公亶父(《史记》中称作古公亶父,第十三代王)迁都岐阳周原(今岐山东北处),这为周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公亶父三子)统治时期,周的实力不断壮大。季历和中原的挚国联姻,由此争取到了挚国及其同姓诸侯的支持。当时商朝国力渐衰,内有诸侯叛乱,外有戎狄入侵。其中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戎狄叫鬼方,给商朝带来巨大威胁,于是授命季历抵御鬼方。季历在奉命为商朝抵御鬼方的战争中不断开拓国土,逐渐向山西等地延伸势力。尽管季历因不断壮大实力而被商王所忌惮,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周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文王即位后,商周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但是他并没有直接与商产生冲突,而是接受了纣王所封的“西伯”,打着为殷商征服叛国的名义,四处征战,逐步蚕食商的势力。同时,他还团结那些苦商久矣的诸侯,以致最终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尽管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也表明周的实力可以与商一较高下了。文王统治周长达五十年,五十年间他对内勤于政务,对外扩张势力,周已然一片欣欣向荣。
周武王
武王即位后,商周决裂已是大势,武王顺势为之,最终推翻商朝,取而代之。《诗经。周颂。武》称颂武王说:“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翻译过来就是:啊!伟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丰功伟绩没有人超过。当然,文王的功德确实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但后继者武王奉天承命,打败商朝从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武王即位后,不仅延续文王的政策,并且沿用文王的旧臣,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此外,他又在孟津先后进行会盟和誓师,举起了伐商的大旗。最终,在牧野之战中,武王大军摧枯拉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建立起了周王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