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老师】音标连读发音下载
”阅读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 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对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课堂能否焕发活力,教学是否有 效,取决于阅读。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培育了我们的人文精神。只要用心
【磊老师】音标连读发音下载
教学,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 令人感慨。站在讲台,打开心扉,尽情融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自能与学生情 相交、心相印。如讲述“解放战争”时,如何从“双十协定的签订”过渡到 “全面内战的爆发”呢?笔者曾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 了”的故事。如“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步步深入,国土成片沦陷,笔者讲述 了 1935年何香凝赠裙附诗一事,反映了全国上下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国 策的不满,并当场朗诵了这首《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以女服有感而 作》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 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学生们一下子被何香凝的爱国情怀所 感染,纷纷鼓掌,拍案叫好。
记得1995年高考前,笔者把黄安年教授的《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 历史〉课本》(《历史教学》1994年第12期)一文在班上对学生介绍,认为文 中的“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三国人 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 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很有新意。结果当年高考第43题就考了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 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这一题目。1995年江西省报考文史类的考生总人数为37 013人,历史 单科成绩120分以上全省仅4人(第一名127分,笔者有一学生126分,名列 第二),110-119分143人(笔者教的有2人),全省及格率仅21. 1% (见 《江西招生报》1996年1月10 H),而我班的平均分接近90分。
2006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第29题(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 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 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请回答:①分别简述这两部巨著出现的社会背景。②编纂 (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③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无独有偶,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第37题第(1)问填表(8分)也考到 了 18世纪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清朝《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 全书》,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如果大家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上的《让思想的光芒 照耀历史课堂》这篇文章,答案呼之欲出,相比之下,这篇文章与北京卷对 《四库全书》的评价比广东卷更客观些(答案略)。
“中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是在外部世界不断冲 击下发展的。把中国史放入世界背景下,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以现代 化的眼光分析比较,促使学生去关注、思考,感悟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精 神脉络,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四库全书》的教学为例。若单纯放在中国史背景下,无疑是一个巨 大的文化成就,但放在世界背景下,与同时代的《百科全书》相比,两者的差 距就很明显。两者的成书时间只差4年,就篇幅相比,《四库全书》共有9.97 亿字,《百科全书》仅有0. 226 8亿字。但《百科全书》的价值远远超过《四 库全书》。《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竭力清除各种反封建的'异端’思想,全 部禁毁的书多达2453种,部分禁毁的达403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的又一 次空前的文化典籍浩劫。《百科全书》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编纂,以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为标准,关注现实,重视科学技术,批判专制制度,全书洋溢着人性 光辉与理性精神。从此意义上讲,《四库全书》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帮凶,《百科 全书》则是呼唤新社会的助产士,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推动了世 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①
课堂是生动的,多姿多彩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 就是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阅读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阅读能改变自己的历 史课堂。”②阅读和教学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③
三、写作,教学得失总结的见证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君子之学,或施于事业,或见于文章。”读书与 写作一样,应该是一个教师的“优秀意识”。④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 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现实。但只读不写也不行,大量的写,对读又是 一个促进,而且多写会使写作熟能生巧。课堂和写作存在着一种水乳交融的血 脉关系。没有了课堂,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可以使一个 教师较快地成熟、清醒、理性起来,从容面对教育生态,更好地生存与生活下 去。⑤历史教师的科研离不开课堂,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 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 点。⑥“教师的文章离不开课堂,离不开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故事。这是教师拥有 的'专利',是所有专家无法取代的’先天’优势,只是需要平时不断积累。”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