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高效学习方法 清华曦妈下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领导者的人才观念也要发生 相应变化。尤其是对错误的、非科学的人才观,不仅要及时识别, 而且要主动地摒弃,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地推陈出新。知人难,但不是不能知。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说:“知人 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
清华高效学习方法 清华曦妈下载
如果一个人的修养是源于道家,他就 会言谈自然,崇尚玄妙虚无;如果是出自儒家,一开口就是礼仪制 度,崇尚公平正直;如果是出自纵横家,就好谈论权力、机变,崇尚 改革、变法。诸子百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各有不同的长处。分辨他 们的不同,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知人之难。当一个人静默不动的时 候,怎样才能知道他将如何行动?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怎能知道 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在他从政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业绩?在 他赋闲的时候,他的学识如何?这四种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仔细观 察,总能发现他们的不同。所以这也不是我们所说的难处。我们 所说的难处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 为自己的阴谋奸诈找理论根据。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受了侮辱却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标榜自己如何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满口清正廉洁;残害众生却偏 说自己多么仁慈;怯懦无能却说自己英勇非凡;为人奸诈却要信誓 旦旦;淫荡好色偏偏装出忠贞不贰的样子。凡此种种的伪君子,都 有一套以假乱真的技巧,会花样翻新地迷惑人们的视听。这在普 通百姓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对于当权者来说,却是最为 痛恨、忌讳的。有德行的人,力求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虚灵,虚心平 和地待人,任凭外界人欲横流,但永不动摇端方正直的立身准则。 明白了这些,才算明白了最正确的观察人的方法。百家九流,都有 他们一贯坚持的原则。内心有了正确的观察人的方法,对外坚持 原则,那些千方百计伪装的奸险小人就无处藏身了。空头高调谁 也会唱,但只要以实践检验其实质,那么是非正误马上就暴露无 遗了。
领导者的人才观,是指领导者在实施整个组织领导的过程中, 对人才和人才问题的观点和态度。现代领导者对人才必须有正确 的认识和态度,这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前提。
不同的人才观决定人才的不同命运,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 明。东汉末年,统治者选举虚伪,任人唯亲,人才观念发生严重扭 曲,朋党比肩之风盛行,用人唯亲、唯虚而不唯才、不唯实,大批有 识之士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而奸党小人得志,歪才佞才横行。 大量的人才被埋没。与此相反,曹操针破东汉用人观,于建安十五 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次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 的方针,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业? ”“夫有行之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 平! ”要求将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而背着坏名声甚至被视为不仁 不孝的人士举荐上来。曹操深刻地认识到,天下未定,要实现自己 的政治抱负,急需大批人才。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而“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的战乱之秋,更需要将 “智力”、“功能”的人才标准置于用人的首位。在这种进步的、开 明的人才观指导下,大批人才归顺,人尽其才,尤其是过去大批长 期遭埋没的有志之士,更是如沐春风,如鱼得水。在曹操身边的主 要军事骨干中,有曹氏、夏侯氏、李典、许褚、典韦等中下层豪强,出 身寒微的毛晖、王观等都被曹操挖掘出来,并委以重用。可以说三 国之中,曹操收罗人才最为广泛,他的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 正是他占有三分天下的凭据和资本。
不同的人才观,决定了不同的识人用人方式,也决定了统治者 或领导者的不同命运。曹操与袁绍兄弟在选才是否论资历的用人 观念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冲突。当时十八路诸侯在汜水关前被董卓 的大将华雄打得束手无策,无一人敢应战。关羽自告奋勇,“愿前 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兄弟认为关羽是跟随刘玄德的马 弓手,而大怒说:“凭你一个小小的马弓手,就在此胡言乱语,给我 打出去!”曹操却极力阻止袁氏兄弟,坚持让关羽出战。关羽这才 “停盏施神勇,温酒斩华雄”,立下“威震乾坤第一功”。袁绍却仍 大怒,并把张飞、关羽赶出了大帐。而曹操则批驳袁绍用人计较出 身贵贱和资历深浅,并为刘、关、张三人送去酒肉进行抚慰。在这 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不计资历的选才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 袁氏兄弟任人唯贵、唯资历的落后观念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种 不同的选才用才观,决定了人才的不同命运,也为袁氏兄弟的覆灭
唐玄宗是一位功过参半、喜忧参半的皇帝,他既领导唐朝开创 了“开元之治”的局面,又亲手酿造了“安史之乱”,使国家由统一 走向分裂,由强盛走向衰弱。在选人用人上能否做到推陈出新,在 他身上得到了双重反映。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即唐 玄宗。开元元年,唐玄宗消灭了太平公主势力,掌握了全部权力。 在用人上他吸取了武则天以来用人失误的教训,反对“不问贤愚 放手招官”的用人观念和准则,主张人才治国,任贤纳谏,澄清吏 治,加强法治,在用人理论和用人实践上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大 胆摒弃错误的观念,开一代用人新风。他刚正不阿,守法持正,以 才授职,使百官各称其职,“才有所用,贤有所宜”,上下君臣同心 协力,开拓了“开元之治”的鼎盛局面。但从开元24年起,他在政 治上、用人上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由改革走向保 守,由任人唯贤走向抑贤任佞,错误的人才观为他敲响了政治生涯 的丧钟。他不图革新,不听忠言,不纳忠臣,偏听偏信,任人唯奸。 使有的奸佞位居宰相、戍边重将等高位。危害最大的有李林甫、杨 国忠、安禄山、高力士等人。尤其是李林甫,排斥异己,拉帮结派, 用人唯亲,“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最终玄宗在安禄山、 史思明的强大军事攻势下,离京都远逃四川,断送了“开元之治”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的良好局面。唐玄宗治政,兴在用人,败在用人;兴在用贤臣,败在 用奸佞,根本的是其人才观的变化,逐步走上了错误之极端所致。 这个深刻的教训不能不永远铭记。
“世易时易,变法宜矣。”时代发展变化了,用人观念必然也要 随之变革。凡墨守成规、死抱教条不放的人,必然出现用人失误, 必然走上政治衰败之路。回观自汉至唐以来的历史,凡鼎盛之时, 统治者皆注重在用人观念上推陈出新,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的、且独具特点的新的人才观。汉高祖刘邦的“布衣将相”之局, 使一批出身低微的小官吏、农民成为开国功臣,做到了人尽其才; 汉武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思路,不计品流,不拘一 格,破格用贤才,开一代用人新风;魏、蜀、吴争夺天下之战,也就是 对贤才的抢夺战,用贤才的优劣战,出现了孙权谋求名士、信任贤 良的策略,刘备谦恭下士、发掘人才的思想和实践,曹操“唯才是 举”的用人原则。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广开才路、荐贤举能,武 则天“唯才是依”,韩愈为“千里马”呼吁并以发现、扶植人才为己 任;及至近代,孙中山也提出了“立国之道,在于立本;立本之道, 在于立贤”的思想,并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平等使用人才 的主张第一次真正地付诸实践……,尽管历代选人用人的观念和 侧重点不同,但顺应时代、变革思想、广开才路的思维方式是一致 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适时的变革,就没有成功的发展。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