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22日电(皮树初、谭惠龙)湖北省精简分流10万乡镇“公家人”后,全面实施“以财养物”新机制。过去“七站八机构”提供的农村公益服务,现在都是从有资质的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员那里购买,并赋予受益者签字和监督权,让群众掌握话语权,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以前‘用钱养人’,现在‘用钱养物’,事情没办,老百姓不签,办事情的人拿不到工资。”在接受咸宁市西安区横沟桥镇孙子村采访时,农民钟告诉记者,“农民有签字的权利,服务人员不能马虎。”
徐建国是横沟桥镇的“工人”之一。他以前是镇农业技术站的技术员。他告诉记者,西安地区乡镇机构改革后,横沟桥农技站连同其他“七站八站”,摘牌收章,转型为市场化的公益服务机构;站内13人全部由“公家人”变为“社会人”,不再是事业编制,不再拿工资“守摊”。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聘请了4人负责镇上的作物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每名农业技术人员负责1万亩耕地,每亩耕地1元“以钱养物”的服务费为1年。
徐建国目前的“年薪”是1万元的人工费,比改革前多了两三千元。但是,这个“年薪”并不是旱涝保收的。镇上只给承包人每月300-400元的基本工资,其余为考核工资,年终结算。和解是基于农民的签名和分数。“我们的利益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敢懈怠。基本上,从农作物种下种子后,就要去田间监测调查了。”
和徐建国一样,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后,全省从事农村公益服务的人员约有3.8万人,平均每个乡镇35人。这个数字比改革前的“七站八站”实际总数低了近60%,但都是通过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奖励考核等方式,工作效率比改革前高了很多,农村公益服务实现了竞争性选择和高效运行。
以“精简机构”、“以钱养事”为核心内容的湖北乡镇机构改革,2002年始于咸宁市西安区,2003年在部分县市试点,2005年在全省全面铺开。在大幅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各地也建立了“以钱养人”的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乡镇行政机构大大精简,只有三个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较小的乡镇只有一个综合办公室,乡镇领导班子实行“交叉聘用”;乡镇“七站八站”机构,如农业技术站、文化站、水利站等。均已转型为市场化的公益服务组织,机构人员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申请养老保险,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精简分流财政供养人员3.6万余人,其中行政机关分流2万人,减少37.7%;财办和经济管理站合并后分流8900多人,减少45%;延伸派驻机构分流7000人,下降41.4%。全省乡镇事业单位7.7万人,全部退出事业编制管理。
改革后,“七站八站”承担的“三农”服务公开招标。农村pu
一开始,西安区给每一个“用钱养东西”的服务人员发登记表,群众上门服务时签名。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一些服务人员作弊。于是他们另辟蹊径,给群众发了一张监督卡。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在监督卡上签字,年底政府考核小组去农户家检查监督卡。
在西安市双溪桥镇,记者看到农业技术服务工作者陈的相关考核资料,包括服务合同、工作日志、服务登记卡、服务收据、检查监督卡、定期总结、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申请、考核结算卡等15种文本。收集这些记录,作为服务人员年终考核的依据。年终考核后,镇公益服务中心根据个人考核结果发放薪酬:90-95分全额发放工资,60-90分按比例扣除,60分以下不续签合同,95分以上除应得薪酬外,还可获得年终奖金。
“随着“以钱养物”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农村公益服务基本走上专业化道路。”西安地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主任李昌平说,用于“以钱养物”的资金从每年200多万元增加到几千万元,服务项目从6大项和41小项增加到12大项和74小项,涉及农业、畜牧业、农机、水产、水利、计划生育、体育广播、护林防火、农村金融服务、村镇建设等。
李昌平说:“因为人民群众被赋予了话语权,乡镇机构改革保持了机构和人员的底线,没有出现反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证明了乡镇机构改革能够走出‘精简-扩大-精简-再扩大’的怪圈。”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湖北基层农技机构改革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