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学院王湘培教授
中医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从《黄帝内经》年到《本草纲目》年,中药学不仅是中医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独特历史。在中医研究方面,前人在各个领域对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祥培就是其中之一。
王湘培,中医博士,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中药生药学带头人。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苗药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委员会理事,贵州民族医药协会理事。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第九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项,获得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8项,获专利4项,获得贵州省医院制剂批准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应邀为多家国际SCI源期刊审稿。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与编写了5部教材和5部科学专著。
液体指纹识别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材真伪鉴定是中医药院校中药材鉴定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主要继承传统的鉴别经验,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这些传统的鉴定方法虽然基本成熟,但当亲缘关系相近的品种相互混淆,加工成饮片或药材破碎不完全时,其药材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都很相似,初学者很难识别药材的鉴定特征。
针对上述问题,在贵州省省长优秀科技教育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下,王湘培及其科研团队利用液相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技术,对难鉴别的中草药、民族药材如威灵仙、头花蓼、苦楝、桃枝、知母、菝葜、砂仁、香蕉根等进行了鉴别。该技术为这些常用中药和民族药材的准确使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应用模式应邀在国家中医药质量研究教学团队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做报告交流,其研究成果形成了自编教材《中药及民族药液相指纹图谱识别技术》,已在贵阳中医学院药学和中医专业本科生中讲授。
王湘培说,《中药液相指纹图谱识别技术》弥补了传统识别方法的不足,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药材之间整体化学成分的异同以及药材之间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对药材的鉴别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作为教授,教学科研是本分,但要成为博学的中医学者,就要有神农尝药的社会实践精神,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这正是王祥佩孜孜追求的,他做到了。
建立中草药综合评价体系
在五期《药材》中,这样一个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王湘培及其团队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整理了头花蓼在我国的植物资源和生境分布,发现了新的分布区,发现头花蓼品种混乱,具有重大和潜在的新药用价值。因此,他们系统地鉴定了头花蓼的鉴别特征,为贵州铁线莲的难鉴别特征建立了新的方法。其次,发现贵州各地区威灵仙混淆严重,明确了贵州植物资源的来源、药用、生境和分布。发现接骨木具有新的分布区域和较大的药用价值。再次,构建了头花蓼和威灵仙的药效学、毒理学、分析化学、血清药物化学和聚类分析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突破了化学成分检测等单一、片面的质量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地证明了药材质量,为“中药质量与环境装饰”理论提供了依据。最后,根据上述调查,提出了源于临床的中药与民族药在品种、质量、疗效、毒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理论模型。
为了搞清头花蓼和威灵仙的品种分布,王湘培率队对它们的全国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至于头花蓼,他们发现在贵州省的一些低海拔地区有头花蓼植物资源的新分布,植物资源丰富。另外,除《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外,青藏高原的头花蓼全草干称头花蓼(拉冈),头花蓼全草干也称头花蓼。
关于威灵仙,他们对贵州各市场常见的威灵仙品种进行了整理和鉴定。例如,贵州产的用于商业流通的威灵仙包括威灵仙、威灵仙(L)和旋覆花的干燥根和根茎,以及肿节风的干燥根和根茎或全草,其中威灵仙是主流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药材丰富)
同时,王湘培团队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次发现头花蓼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其研究成果为开辟苗药头花蓼临床用药新路线提供了新思路;首次发现山木通的镇痛作用接近阿司匹林,且具有急性毒性
较威灵仙安全,显示出山木通有开发成镇痛药的极大潜力及价值。发现并整理这些药材资源后,王祥培又对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步,采用传统与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的方法,王祥培团队系统地鉴别了头花蓼药材的特征,并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等技术应用于难识别类药材威灵仙与黔产威灵仙的鉴别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技术,他们探明了威灵仙与黔产威灵仙类药材主流品种柱果铁线莲种子间的差异,为威灵仙种子分类鉴别及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步,综合运用药效学、分析化学、血清药物化学与聚类分析的方法,王祥培团队发现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及不同种子来源对头花蓼药材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也证明多指标化学成分检测与药效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更具科学、合理性。
第三步,他们综合运用药效学、毒理学与体内外化学分析的方法,阐明黔产威灵仙类药材主流品种较药典品种威灵仙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与特色。
第四步,基于临床实践,他们从威灵仙、头花蓼、天胡荽、酢酱草等中药及民族药的品种探究其品质,从品种、品质探究其药效,从品种、品质、药效探究其毒性,理清和归纳出中药及民族药“品种相近、品质相同、药效相似、毒性有别”的差异性理论模式,可为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模式。
芭蕉根抗糖尿病研究取得新发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王祥培对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功效,主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等症的贵州苗药芭蕉根进行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通过调研和分析,王祥培团队弄清了苗药芭蕉根在《本草纲目》、《太平圣惠方》等古本草记载及民族地区用于治疗糖尿病之药效物质基础未能明确的科学问题,制定了芭蕉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评价了芭蕉根药材抗糖尿病的质量,为芭蕉根药材的质量标准的提升及药材合理栽培、采收与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另外,他们从芭蕉根中分离得到了一种重要的物质——羽扇豆酮。
羽扇豆酮是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他们发现,羽扇豆酮具有以下作用: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一般情况及降低大鼠死亡率;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且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水平;纠正其脂代谢紊乱作用,并对胰腺组织的病变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中瘦素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提升血清中脂联素水平。
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羽扇豆酮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符合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在羽扇豆酮的毒性研究方面,王祥培指出,羽扇豆酮在最大给药量下不会造成小鼠的死亡,体重增加无显著性差异。通过统计分析,空白对照组、吐温-80辅料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辅料对照组、羽扇豆酮组(吐温-80作辅料)和羽扇豆酮组(CMC-Na作辅料)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尿素氮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结合观察各组心、肝、脾、肺、肾和胰腺的病理切片,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羽扇豆酮安全性较高。
这就说明,羽扇豆酮具有开发为抗糖尿病新药的潜力。因此,对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来说,王祥培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无患子和艾纳香产业属于贵州省“五张名片之一的中药材产业”,是贵州“五大新兴产业”中的大健康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在发展无患子和艾纳香产业上,贵州禾丰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企业。恰好,王祥培就是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作为一名非常合格的技术负责人,王祥培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团队建设上,帮助该公司搭建技术团队,形成无患子及艾纳香育苗、种植、产品研发团队,积极组织团队撰写“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建议书及申请贵州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在育苗基地建设方面,已完成200亩无患子及50亩艾纳香苗圃基地建设;种植基地建设方面,完成15000多亩无患子及1000亩艾纳香种植基地建设;产品研发方面,进行无患子洗发产品的开发研究,目前申报相关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通过技术支撑,王祥培及其团队使黔西南州北盘江流域的无患子种植成活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带动无患子产业的发展,以期加快“绿色贵州”建设,完成无患子种植、加工、产品产业链,增加贵州北盘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同富裕。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中药学最新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