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发布一下 0 0

#夏日生活打卡季#

你是不是在为“房子、车子、票子”这“三子”苦苦奔波?

你是不是为“位子”苦苦挣扎?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一无所有,于是,在匆匆忙忙前进的路上,总有你的身影?

我们总认为自己得到的不够,于是拼命奋斗,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世界。

为了外界的标准,我们拼命耗费自己的精力。

总认为自己不够出色,得到的不够多。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自己那么苛责。


1

三国是一个纷乱的时代,也正因为纷乱,所以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吕蒙是东吴孙权势力的一员大将。

他给人的印象是一员空有匹夫之勇的莽将,在将星璀璨的三国时期毫不起眼。

真正让人敬服的是像周瑜这样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

吕蒙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

有一次,孙权视察军营,对他说:“你现在掌管着数万大军,应该多多学习治军的方法啊!”

吕蒙以军务繁忙推辞。

孙权责斥道:“我掌管着一国事物,繁忙百倍,但也常常学习新的治国之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才能,怎么能管理好国家呢?”

吕蒙拜服,便勤奋地学习起来。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后来,另外一名东吴大将鲁肃来到吕蒙驻守的地方,与吕蒙交谈起来。

他印象中的吕蒙是个没有多大才能的莽夫,但此次交谈却让他大吃一惊。

吕蒙议论起军事形势头头是道,并且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鲁肃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后来,吕蒙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打败了大名鼎鼎的关羽,一战成名。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完美。

但是,人总是不完美的。

我们的完美在完善不完美的体验里。

就像吕蒙一样,用自己的努力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再次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是一个全新的面貌。


2

日本的战国时代,被人们所公认的最懂得作战的人是武田信玄。

一次,他的家臣问他,怎样看待战争中的胜败。

他告诉自己的家臣,作战中的胜利,其实胜对手五分是最好的,胜对手七分也还算不错,要是胜对手十分,那就是最不好的。

他的家臣觉得很奇怪,于是又问他,明明有五分的进步空间,什么不激励自己再接再厉去获得完胜呢?

武田信玄告诉自己的家臣说,作战,胜对手七分就会使自己产生懈怠情绪,要是胜对手十分,就会生出骄傲之气,在战场上力求完美常常最终失败的都会是自己。

后来,武田信玄的终生死敌上彬杉听说后,也对自己家臣说,我之所以不及武田信玄,原因也就是这一点,因为我总是力求完胜。

其实,从16岁开始打仗时,武田信玄就一直遵循着自己的胜敌五分的方针。

正因为他这个不完美主义的战术,使他在几十年的打仗生涯中,从未有过一次败仗。

武田信玄通过自己的不完美战术,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生活,希望自己生活在没有缺陷的天堂里。

但我们却没有想过,如果生活是完美的,或者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得到了完美,那么我们接下来做什么?

正是生活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人生的不完美,才有了我们奋斗的机会。

不能容忍不完美,只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痛苦和更多的烦恼。

如果我们能接纳不完美,我们就能在不完美中奋斗,进而拥有自己的成功。

生命就是一个不完美的过程。

因为世界的不完美,上帝才创造了我们人类。

因为生活的不完美,我们才懂得珍惜和奋斗。


3

一位父亲,有一次在孩子面前犯下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错误,所以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孩子。

他感到非常内疚。

他怕自己完美的形象因为一个错误被破坏,怕自己的孩子不再信任他,不再爱戴他,所以很长时间他都不愿主动承认错误。

他感觉自己的内心每天都在受着煎熬,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了半年。

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他主动找到了孩子,向孩子道了歉,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他原以为孩子会从此看不起他。

相反,孩子更加喜爱他,更加爱戴他。

他很奇怪,于是就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还这样爱戴自己。

孩子说:“我亲爱的爸爸,你不必那么完美,因为上帝已经宽容了我们所有人的不完美。而我呢,只是代表上帝宽容你而已。”

说完,父子俩又像以前那样开始闹作一团。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会犯下错误,没有人期待你是完美的,不会犯错。

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看做是个完美的人,否此我们会活得很累。

对于完美,我们无须强求。

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缺憾、种种不完美让我们学会了宽容。

于是,父亲懂得了和孩子道歉。

孩子也会原谅父亲。


4

世间本就没有完人。

人生本就是不完美的。

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懂得完善自己。

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懂得奋斗。

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学会了宽容。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从接纳中发现一些意外的惊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1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