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辉行书训练营 从初学到专业大草训练营 下载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与吸纳新内容的动态、幵放的 体系。这可以从历代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及其演变中得到启示。
李广辉行书训练营 从初学到专业大草训练营 下载
.
从亮舜“禅坫”、夏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到齐国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都属于儒学之前的道德文化。而周代以“礼”为主导的道德,则 是儒家创始人直接的思想渊源。
孔子虽然提出了 “仁”的概念,但是,社会上通行的主导道德规范,仍然是自周以来形 成的“礼”,或者说,在道德实践的层面上,“礼”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孔子本身就是尊礼、崇 礼、行礼的先驱,他反复强调“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② 他所倡导的智、仁、勇“三达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怵,勇者不惧”,将“仁”放在了第二 位。.当时“仁”还没有成为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
盂子虽然强调“义”,但是他给当时社会主要道德规范的定位是仁、义、礼、智“四德”。 他将“仁”放到了第一位,将“礼”降到了第三位。他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与“四德”相对 应的“四心”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四心”说,不仅是中国两千余年道德教化的理性原则,而且为当今道德 教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心理依据,仓是中国品德心理智慧的结晶。
自孟子提出四心、四德说后,仁义礼智也为先秦其他思想家所提倡。到西汉初,贾谊 又在仁义礼智之巵增加信,将五者并列称之为五常。④但是五常作为一套道德规范体系, 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正式提出来的。他说:“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当修饬也。”⑤他不仅将仁义礼智信看做是五种常行之德,而且呼吁最高统治者对其 大力提倡、培养、整饬。由董仲舒提倡,再经《白虎通》等书阐扬,五常遂与三纲并列,称之 为“三纲五常”。关于五常的内部关系,古代多被思想家强调仁是五常的核心。儒家所以 在五常中更强调、更突出仁,是因为他们认为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至此,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道德规范的整理,可以归纳为“三达德”、“四维”说和“五 常”说。兰达德、四维说长期并行木废,影响也很大,但相比之下,五常是自周以来真正被 官方认定、推向社会并影响深远的道德规范。
由汉至唐,先后提出以“孝”治国,推行“举孝廉”的.吏制,“孝”与“廉”这两种道德规范 日益受到新的关注。
仁将是未来大同世界的最髙的道德准则。谭嗣同是 反对旧道德、旧礼教的威猛战将,但是他在猛烈抨击三纲的同时,却以极大的热情弘扬五 常之首的仁,将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宣称“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它既是宇宙间 的普遍法则,自然是人际关系的惟一准则,是人间社会的最髙道德准则。至于义、礼、智、 信,他认为它们皆统一于仁,是仁的派生物,不可^5仁并列并重,但未加以否定、摒弃。辛 亥革命后,孙中山、蔡元培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西道德精 华相融合的杰作。从这些新学家们在道德革命中对五常和三纲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看 出,五常除了不可避免的时代性、阶级性,也包含一些超越性、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值得 我们仔细的辨别,并加以发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