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飞零基础四合一发音课:字母+音标+自然拼读+连读规则 下载
决策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决策中“度”的把握和对不同方案的优选。如何把握“度”,如何优选,儒家的“中和观”为我们提 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孟繁飞零基础四合一发音课:字母+音标+自然拼读+连读规则 下载
“中和观”源于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不仅包含了丰富 的道德理念,而且还是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毛泽东分析孔子“过犹不 及”的中道思想实质时说:“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运 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中找出与确定具有一'定稳定的 质,这就是4中’或‘中庸’或‘时中’。”①过与不及,是“中和观” 的更为具体的一种表达。
什么是“中”,什么是“和”?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 物,个人的“喜、怒、哀、乐”往往要影响决策者理性的判断,当人们把 主观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才能把握事物的度,才能顺应客观规律。因 此,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的根本特性,体现了 事物发展特有的内在规律,掌握了用“中”的方法,也就抓住了事物的 根本。
所谓“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是事物阶段性特性的 形象表达,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内在本质的外在体现。切中“中节”则 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掌握, 是“中”表现的一种境界,是主客观一致的通达状态。“致中和”,矛盾 才不被激化,“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天地有秩序,万物有生机。
决策的“度”就是“致中和”的一种境界,决策过程,就是对事物 “中节”的判断与把握。但在实践中,要做到“中”并非易事。因为决策 过程要受众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决策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者在心理上不断 游离,从而偏离事物的“中节”,给决策方案带来偏差。
一般而言,决策者有非常丰富的阅历,有从大局谋划的智慧和缜密的 思维习惯,才能准确把握决策的度,否则,常因利而失利。春秋末期,晋 文公流亡19年后在秦王的帮助下夺回晋国大权。面对东齐、南楚和有恩
于他的西秦,晋国的发展空间受阻。当时他做忠了“联秦抗楚”的重大决 策,力求在战略平衡中争取优势,夺取中原霸权。但秦国争霸之心未灭。 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中部偏北的华 北平原,西与东周王室相邻,建都新郑。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郑国从 庄公、厉公开始,利用它同王室的关系,首先在诸侯中称雄。此后渐渐衰 弱,成为诸侯争伐的对象。秦晋伐郑,秦穆公受郑大夫烛之武的离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