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申论》365条规范词,公考贺冲《申论》系统课 下载
虚实、进退是战略谋划中的又一对范畴,它们不是绝对状态下的虚实 或进退,同样也处在不断变化中。力量强大、有进攻实力,是实的表现, 但谋划中出现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就是虚;力量弱小是虚的表现,但能在 局部形成优势就是实。进退也是如此,它们总是处在不断转化中。
《贺氏申论》365条规范词,公考贺冲《申论》系统课 下载
孙子指出:“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避实击虚是制胜的规律,战略谋划是制 胜规律使然。《战国策》中记载的《燕策》说,曾有人向燕王献书,说今 天韩、魏、赵三国联合,秦见三晋强大,自然要向南伐楚。赵见秦国伐 楚,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长期伐韩,这是中山国灭亡的原 因;今长期伐楚,将预示着燕必亡秦之所以向南伐楚,是因为三晋联 合而楚国相对较弱;但在三晋内部,由于秦的战略目标转移,使赵感到西 部边界不用防备秦国,借机可进攻弱小的燕国。历史上,赵曾经利用秦长 期伐韩的战略间隙,多次进攻中山并灭其国。燕只有联合他国,实现虚实 转化,才能避免战略上的不利地位。这就是虚实之变所带来的决策之变。 将帅在战略谋划中,要在变中求强。
对于弱者而言,除了依附于他国,避免强国打击外,适时调整战略方 向,避实就虚,主动退却,也是改变不利战略态势的良方。在三国争雄的 初期,袁绍实力强大,决定夺取河北;曹操实力中等,暂不与袁绍争锋, 决定向河南发展;刘备和孙策,其实力均弱。后来孙策从中原的角逐中主 动退出,转向割据势力较弱的江东发展;刘备也避实就虚,投靠荆州的刘 表。实践证明,孙、刘与曹操最终能形成鼎立之势,与他们避实就虚、主 动退却的谋划分不开。
避实就虚,也是后发制人的思想在决策中的运用。朱元璋在统一战争 的初期,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建议。当时元 朝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总的军事实力仍然庞大。北方的刘福通,长江上 游的陈友谅,东方的张士诚,力量均强于朱元璋。在这样的战略形势下, 朱元璋不与各方争胜,避实就虚,巩固根据地,力求在发展中争胜。“髙筑墙”,即先巩固自身实力,立于不败之地;“广积粮”,即在根据地内大 力发展经济,积聚人力、物力,以支持长期战争;“缓称王”,即在强手逐 鹿中,不冒尖,少树敌。三大战略步骤归纳起来就是积蓄力量,后人。这一方针,成为朱元障夺于全国胜利的指针。
避实就虚,是辩证进退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掌握进 退,这又是一门艺术。《军志》说:“允当则归。”这是阐述战争顶点理论 的最早表述。它要求指挥员在战争中准确把握进退的度,否则进就会向退 的方向转化。《军志》中又说:“知难而退。”归和退,是两种不同的战略 行动。前者主动权在我,后者主动权在敌,归或退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或 重新得到主动权。春秋时期,老子进一步发展了战争中进退的辩证理论。 他认为,在战争中“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并非 一种消极的理论,而是运用事物辩证转化的原理,以退求进。因为要做到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即行而无阵,举而无踪,对抗无 敌,操兵器而无征候,才能达到最高的用兵境界,实现使我无形的目标。 这种无,就是讲战略退却的隐蔽性。《国语》中讲:“后则用阴,先则用 阳。用阴是退的内在要求,否则退会暴露弱点,给敌以可乘之机。只有 隐藏企图,才能更好地实现再出的目标。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吴 广领导的起义军奠定了灭秦战争胜利的基础,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 乘虚入关推翻了秦王朝。但楚强汉弱,当时项羽40万军队,号称百万; 刘邦1〇万,号称20万。鸿门宴之后,韩生向项羽献策:“关中阻山带河, 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关中已被他焚烧残破,但主要还是 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绣夜行,是指穿着绣 花的衣裳走夜路,无人知其美。因此项羽于公元前205年4月率部返回故 乡彭城。刘邦在项羽的高压下,只好忍气吞声,离开关中,前往汉中。途 中,他烧毁栈道,以麻搏项羽,并伺机东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