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权思维导图单词大课百度网盘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够在不 同时代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体验中一再被验证。这首先当然是由 于这种文化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本身具有强大解释力,符合人们生 存的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本身的规律,符合人性的特点;其次才 是经验世界的一再验证。
曹林权思维导图单词大课百度网盘
这一特点,反映出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一面承继和发扬光大先祖创建的文化解释体系, 一面根据变化了 的情境不断调整、丰富、更新这一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 现实。两种过程相互强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注入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每一种文化的传统观念在其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阶段都 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或因社会的变化而引起,或因观念本身的 变化引起。但不管如何,传统都会以各种变化了的或者未变的形 式出现。在此过程中,人们或者反对传统,或者延传传统。延传 者在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传统的观念;而反对者则相反, 总在批评或者回避传统的正常再现。历史上,有些传统就因为在 传承中拥护者的减少或得不到新的特质,而失去适应性并逐渐消 亡。美国学者希尔斯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消亡的原因:“由于传 承得不到完善,或者由于人们对所接触到的传统毫不关心, 一种 传统可能会削弱。 一个特定区域内统治者有意图的干涉,或是忽 视维持传统所必需的技能的培训,也会造成传统的削弱。”另一些 传统则因为不断地得到新的特质并能顺应历史的变化而得以继续
生存,这就是传统超越自身的表现。
历经5000余年,传统文化及其管理方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 受到外来冲击,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相应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保留
“转化性创造”,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新朝代、新政府 建立起来的时候,形式上、制度上是当朝建立的以法家政刑体制 为特征的政治制度,但运用、操作这套政治制度的官员,却是在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经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作为管理者的 官员和被管理者的百姓都是儒家文化造就的。随着时间推移,法 家特征的政刑体制在实际运行中,“法”的形式性、严苛性、无差 别性逐步转变为儒家“重人伦”、“重情感”的伦理导向。形式上 还是法家特征的政制,实质上变成了传统儒家“礼”的新时代
变种,
例如,汉代儒学所完成的“儒法互用”,是将先秦原典儒学的 基本精神移植到法家政刑体制内,进行了“转化性的创造”。即把 原典儒学所强调的以亲子情为主轴、对人际等级关系和人性积极 情感的培育和规范的精神输入汉代政刑体制中,构成“以孝治天 下”的“法制”。“以孝治天下”把具有现实情感的“孝”注入社 会政治体制里,主宰整个社会政治体制,改变了原法家(如韩非) 追求形式的普遍有效性的理性立法方向,转为重人伦、重实质、 重情感、重社会关系、重权变的伦理立法。所谓“援礼人律”、 “法由礼断”就是“屈法伸情”,外在的、形式化的“法”要让步
于实质的、情感化的“礼”[8]。
这种“转化性创造”并不是简单地复活传统、否定新形式,而是传统在新条件下、新形式中的发展、再生,是螺旋式上升。 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外族入主 和佛教东传,但民族文化的基本观念、基本精神没有变;管理者 和被管理者共同的认识、观念背景没有变;有效的命令服从关系、
权威基础没有变;基本的管理机制、管理特征没有变。
这些“没有变”的东西就是“转化性创造”能够得以实现的 现实根据,而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带来的新问题与新要求则使得 “转化性创造”成为传承的必然途径。具体到管理方式的传承来 看,实现这种“转化性创造”,首先是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 再解释、再发现,开掘传统管理思想的新内涵,使之直面当今管 理现实的问题、符合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 统思想或者老一套的思维与办法。用现代新儒家的话来说就是 “返本”然后“开新”,不“返本”,则无所谓传承;不“开新”, 则无所谓转化与创造。这一 “再解释”活动对于“转化性创造” 能否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这种“再解释”的基础上,实 现从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过渡,在管理活动中予以具体化,立 基于传统文化资源之上并能够融入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针对今 天的管理现实明确地提出新的主张和做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案。这样一来,这种“转化性创造”便可以深深扎 根下去,获得自己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种美好的设想,
管理的传统也因此获得新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