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耀10步高效执行力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知识是人类提升自身文明质素内涵、拓展行为活动对象及范围的重要基 础,是改善自身所处环境系统、实现自身更高级价值存在的重要法宝。文明的 天空首先由知识照亮,因知识而美丽,并由此变得绚丽多彩。而知识论和知识 演进应当是文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和课题。文明生成机制的理论之所以一直未被揭示出来,对知识演进和知识论的研究做得不够,应当是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中,关于知识论的论述不见得非常丰富,但其卓越性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老子的见解尤其深刻。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 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般的表层的理解是:“知道的不说,说的人往往 不知。”深一层的理解是:“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但如果联系上下 文来看,这些理解与接下来的解释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自古至今,老子的这句话难倒了不少学者,甚至包括道家学派在战国时的主要继承者庄子。
实际上,它说得再浅白不过了,意思是:“知是不会说话的,说话的不是 知。”就是说,文中的“知”被当作一种物自体的客观存在与认识对象,它隐含于 事物乃至于整个宇宙之中,但它就是一种不会言语的沉默的客观事实与存在, 无论人们对它是否已经有所认识。什么会说话?只有人会说话。所以,会说话 的人或人类自身并不是“知”本身。虽然人或者人类本身也含有“知”,但那是
隐含于人或人类身上的沉默的事实。
那么,怎样认识以及怎样才能够获得知识呢?实际上就是接下来的解释: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大概意思就是:“去除比较极端
的看法或见解,理顺其间的自相矛盾和错综复杂的东西,所得到的见解能够让人洞察到隐藏于事物内在的事实,无论它是否有利于人的需要。这样就可以让 人的认识或认知跟‘知’达到最大的同一性,亦即‘玄同’。”有鉴于此,“知”既 不会因为你无法得到而显然更亲近,也不会就此显得疏离,进而也不会变得更 有利或更有害、更高贵或更低贱。正因为如此,“知”是普天之下最宝贵的东 西。用规范一点的现代语言来说,普天下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知识。它既是人类 文明性与文明质素的重要表现,又是人们判断是非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引导 人类走向更高级价值存在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理性工具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与进步的重大力量。随着知识疆域的拓展,人类获得了更多维度的发展空间,
更多的理性工具、价值形态、活动对象与活动目标,更多的文明需求得到满足。
“知”和“道”具有近义性,它们都是宇宙间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高的价值存 在,并且最大限度地规定了人类和万物生成的内在的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①《道德经》所谓的“知”还有知道、明白、理解、了解等意思,如:“知人 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②
历史上,人们对《道德经》的知识论理解得不透彻,故而有一些误解甚至诋 毁。实际上,老子的知识论不仅非常深刻,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的统一 性还体现在这样的论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③就是说,能够认识尚未认识的事物或者“知”,是非常值 得推崇和追求的;如果对已知的或者对现有知识都不知道、不了解,那就有问题 了。圣贤之所以可以没有偏差、不犯过错,就是能够不断地以自己比较充分的 认知和知识顺差去解决现有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行为活动上不会出现
偏差,不会犯过错。
老子的知识论可以说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物自体论。难能可贵的是,两千多 年前,老子就如此高调地声称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他还揭示 了人类作为认识主体的认识的局限性,但并非消极对待。就是说,物自体知识
不仅可以认识,而且还可以达到“玄同”的境界。因此,把知识视为主观和客观取得高度一致的,老子大概是第一人。他的文明视野和哲学理论甚至已经有了 宇宙语言的高度,达到了与时俱化的境界,值得重视和借鉴,不应因其时而废其 言。完全可以说,老子创立了人类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唯道主义哲学及思想价 值体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道德经》代表着中国文化和文 明史在某些方面的伟大理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系统的一种重要价值要素。考察 和研究中国文化和文明史时,倘若剔除《道德经》,中国文化和文明史将丧失有关方面的伟大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