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森老师深度阅读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人类对环境系统的补偿关系,亦即人们常说的索 取与贡献关系。总的来看,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人类 对自然环境系统的补偿可谓微乎其微。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这种情况更加 明显,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的破坏可谓触目惊心。倘若这样无休止地继续下 去,不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能不能承受得起人类继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人类 自绝于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平衡的问题。换言之,并不是人类非常强大,强大 到足以毁坏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平衡,而是被毁坏后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转 而拒绝人类继续索取。这不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脆弱与渺小,而是人类过于 自负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强大。事实上,在自然环境系统面前,脆弱和渺小 的是人类自身。当人类的行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质素影响系数降低到某 个低值时,自然环境系统的质素就会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文明首先起源于 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区域,根本原因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素有利于人类 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 这种道理。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免得被自命不凡与贪得将自己逼进难以为继的困境。
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比较大的,从宏 观到微观,以牺牲环境质素为代价、以私害公的行为活动可谓俯拾皆是,基本上 是一种0<p<1 的乘数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关乎自然环境系统的质 量,关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并最终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未来的集体 命运。因此,对人类的行为活动进行环境质素影响管理,确保人类的行为活动 对环境的质素影响总是处于良好的p≥1 的能效乘数关系,对于人类社会与人 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显然,作为一种简易的手段和价 值理念,它同样可以用于衡量与管理个人和组织的自组织行为与活动,以便于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心中有数。
时至今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乘数关系更多还处于小于1的状态。这种情 况还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但不会是无限度的。从属于自然是人类历史的主要 部分,摆脱自然界的主宰则是人类历史不太长却是逐渐走向辉煌的一部分。但 如果人类的组织模式不能从简单地利用自然,从减效转变为增效模式,至少是 一种无害化模式的话,人类的持久发展是不可能的。为此,创建一种能够促进 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明学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对人类的持久存在和发 展有着根本性的意义。人类摆脱自然界的主宰,并不意味着必然要走向与自然 界的对立,而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一个人、 一个组织还是一个社会,如果 都能与所处环境达成大于或等于1 的效能与能效的乘数辩证关系,从简单粗放 地利用自然转向和谐地利用自然,那么人类文明不仅会继续辉煌下去,而且必
将更加辉煌。反之,无论怎样的辉煌,都是有负债的。
两千多年前,古代先哲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 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仍然有非常现实的作用和意义。换言之,文明成长,人人有益;文明成长,人人有责。
1. “组织”一词的初始含义。在最初的组织理论中,“组织”被作为一个现 成概念加以使用。后来虽然有了各种解释或定义,但要获得其意义的完整性绝
非易事。因此,考察一下组织的某些初始含义和传统用法,应当是有意义的。
“组织”一词在汉语中由两个动名词“组”和“织”组合而成。“组”作为动 词有组合、整合、编组或组编的意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含有这样的含 义。作为名词时,“组”是若干个类属对象在一起的意思,例如“小组”。有某种 类属结构的组合物都可以称为组。又如编织物中的绳索、饰物等,都是组织的 描述对象。“织”主要作为动词来使用,如“编织”;或者作为强调某些对象的特 征的用词,如纺织、织布机等。“织”在“组织”一词中的作用主要就在于强化 “组”的动词功能,这样也比较符合现代语言的规范,并使得“组织”一词具有名
词的一般意义,有时又可以作为动词来使用。用麻线编制麻绳,最能说明“组”的初始语义。要编制麻绳首先要有麻线然后把麻线整合在一起成为组,继而把这些组编制在一起,就成了人们所需要的麻绳。就是说,麻绳是一种由麻线整合编制而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同理,许多组合型饰物也是如此。
基于组织的文化学含义,我们可以给“组织”一词这样的初始或者基本定 义:组织是一种有一定结构存在的系统;但凡没有结构的存在都不能称为组织。 这样,所谓的组织既是物的基本存在方式,又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既有以物为 对象的组织,又有以人为对象的组织。这里所讨论的组织主要指的是以人为对象的组织。
组织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所有群体的存在都是一种组织,无论它是正 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例如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都是组织。如果某个组 织的结构比较复杂,或者含有若干个组织,又可称为组织系统。所以,组织虽然 不能等同于社会,但社会必定是一种组织系统。组织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社会组 织系统结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系统环境。有鉴于此,将组织理解为一种初
始的社会或社会形态,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完全可以的。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组织”一词不仅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人类较高的智 能和智力特征,也比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提高自身福利顺差和改善自身命运的独 特方式。同时,在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它还是有效沟通和贯通个体与社会环
境系统的重要环节,有比较好的范畴张力和辐射效果。
组织研究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活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 古代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思想,或者比较原始的组织理论。例如筷子理 论 位君主为了向儿子们讲明兄弟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打了这样一个比 方: 一支筷子是很容易被折断的,但要折断一捆筷子就很不容易。这里虽然是 在解释团结的作用,实质上讲的就是组织及其功能——组织的合力与力量以及 组织的效能和效用。就是说,组织的许多作用是独自状态下的个体所没有的或 者无法达到的。例如,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要把一块巨石从一个地方搬到另 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个体,搬不动就是搬不动,但通过组织的协作,问题就可以 迎刃而解。同理,由于存在组织的合力与力量, 一些较小的外部力量就难以或 无法将其破坏,更不用说将其毁灭;组织还可以把外部力量征服,或者通过一些 比较柔性的方法、互利的方法把它组织进来,以增加组织的合力与力量。这种 组织原理不但现代社会存在,古代社会同样存在,是隐含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的一种基本原理。这一原理产生了许多巨大的组织效应,持续地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