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元精读《史记》看透历史与人性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文化是一种福利。这是目前主流经济学未能给予应有关注的社会经济生 活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如果没有文化生活和文化福利的滋养,人类的生活与 存在就跟其他动物差别不大,也不能看出人类跟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 文明性。文化福利(这里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 人的自主体的生产和供给,不仅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的道 德伦理规范和价值理性指引更是密不可分。文化福利的思想观念的淡薄可以 说是现代社会文明产出结构不平衡乃至于现代社会文明危机的重要根源。当 然,这多少也显示了文明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这里主要探讨跨学科知识综合利用的文化福利的生产与供给。
文化福利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对每个社会 个体或成员而言,许多文化福利并非都可以自给自足,互为福利显得更具常态 性。历史上,由于某些文化福利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 要作用,就产生了某些特定的公共文化福利供给的有关制度安排。在早期社
会,这种文化福利供给的制度安排最为显著而重要者,莫过于授时服务。
根据《周易·系辞》记载,以授时服务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福利供给及其政治 安排,在早期社会称为“王天下”,而且这种社会政治形态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内被延续了下来,并显现出中华古文明经天纬地以通人事的重要特征。如:
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不无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那么,当时的人们认为授时服务是一种文化福利吗?是的。至少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仍然这样认为。如: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 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 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
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做曰: ‘收而场功,待而备榻,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 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①
上述文献所说的“不用财贿”并不意味着制度执行不需要制度成本,而是 说人们受益的不是具体的财物,而是一种文化福利,是能够让民众从中受惠的 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种德政。而这种德政显然还包括一定的文化福利补偿机 制,亦即统治者和政府根据节令、气候和社会经济活动特征,举办和维护各种公 共设施,以确保接下来的时间里,各种经济活动和文化福利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更有效率地开展。这中间无疑体现了公共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
由此观之,基于社会对授时服务这种跨学科知识综合利用及其产生的公共 文化的切实需要,以公共文化供给为基础的公共政治是存在的,而且富有文化 政治的特征。鉴于它的社会基础和覆盖面——邦国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社会政治形态显然可以称为公共文化福利供给的共主制度。
所谓的“王天下”,就是天下尊奉提供这种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福利供给 的统治者为王,亦即认同他是当时的文化政治权威,接受或同意他的管制。而 “天下”观的产生,与其说是一种实际上的天下观,毋宁说是一种文化形态下的 天下观,其文化形态就是“天圆地方”说。当然,这种政治形态并不是封闭的, 有德有能者皆可以参与竞争,故而有世代的更迭。正因为如此,韩非子(约前 280—前233)说的“上古竞于道德”②,实际上就是这种社会政治形态和政治文
明的重要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是早期氏族社会邦国化之后的产物,而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就 是一种文化福利的供给方式。所以,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产生,也出现了早 期氏族社会的政治社会和等级福利制度。就制度的社会规模效益而言,通过社 会组织系统的结构性输入,公共文化服务无疑会产生一种文化福利的乘数效 应。与一对一的服务形式相比,
化福利补偿不仅使得统治者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势,而且可以使统治者能够掌 握、配置乃至于分配更多的公共福利资源,借助自己掌握的政治权势,还可以给 予自己不同于一般民众享有的等级福利待遇,例如比较优裕的福利安排和保 障、拥有乃至于独占某些贵重物品。就是说,在私有制尚未产生的史前早期社 会,某些统治者拥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贵重物品,如精美的玉器饰 品,就是当时的等级福利制度的结果,同时也是氏族社会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结构变化——基层文化社会和上层政治社会已经产生的重要标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