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唐宁21天呼吸觉禅冥想系统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国”是社会进入较高形态后经济和文化的存在方式。
詹唐宁21天呼吸觉禅冥想系统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从历史起源 来看,国从史前氏族社会发展而来,传统文化中有邦、方、方国、邦国等指代词, 它们都要听从共主的号令,因而政治的独立性并不完整。秦朝通过郡县制完成 国家大一统之前,古国、方国或者通过分封而来的诸侯国就是当时共主社会的 基本政治结构,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各地政治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实体 的指称。共主由最有实力而且被人们拥戴的邦国首领担任,拥有合法使用公共 暴力潜能尤其是武力的垄断权。所谓的“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共主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称为帝、王、天子等。夏朝开始建立王权世袭制, 共主也随之世袭。历史上,所谓的“中国”即天子自己所处和直辖的邦国。 一 方面,“中国”往往处于中原地区,在各邦国之间处于中间的地理位置,故而被 称为“中国”;另一方面,天子作为天下亦即国家社会的共主,天子之国亦即中 国,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公共最适度的国度或公共最适度的社会存在,同时还发 挥着实现邦国之间社会公共最适度的职能和作用。例如,公正主持各邦国的争 端和诉讼,抑制各方以暴力解决相互间的问题等。所以,所谓“中国”,地理空 间的意义只是其中一意,更重要或者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它还发挥着以公平正义实现各邦国和谐共生、促进社会存在的公共最适度的职能和作用。
在先秦的古籍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尧舜时代。《尚书·禹贡》 记述大禹受命于舜帝,完成“平水土”的工作,“九州攸同, ……咸则三壤赋,
中邦锡(赐)土、姓”。在春秋战国时,“中国”逐渐成了常用词。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引用上述文献时以“中国”代“中邦”。在传统用语习惯中,邦与国 常常互相替代使用,这与后世社会发展有关。司马迁以“中国”代替“中邦”并没有根本性的错误,都是指邦国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
中国古代早期社会,邦国属于一体。“邦国”一词的含义在于,它对这种政 治经济实体的疆域结构有自里而外的指示作用。“国”是邦国的中心区域, “邦”是国的外围,属于野或郊区的范围。甲骨文的“邦”字就有比较明显的显 示——它就像开发得没有那么好的长有草木的土地。从“国(國)”字的构型来 看,它有围墙或者护城河围绕;国还有国中,可视为统治者居住和政府、社稷乃 至于邦国公共财物的所在地,是邦国开发较好的区域,有总体和全局性的作用 和意义,因而要有“戈”或者说军事武装加以坚守。相应地,邦或野是可以向外 延伸或者向内收缩的外围地带。居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是邦国的社会主体; 居住在外围的是有较大游离性的“野人”。周朝有比较完善的“乡遂”制度,就 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结构上的社会治安与安全保障制度。著者在《道德违 约与先秦社会的政治变迁》中对上述邦国社会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并上溯至仰 韶文化时代。当时的社会存在形式,与《诗经》的一些篇章记述的周族人先公 在周原创立方国的情形有内在一致性。正因为如此,古代早期社会的这种社会 形态可以称为邦国社会。这时,邦国首领还要接受共主号令,政治上的独立性 并不完整。这种由众多邦国组成的社会政治形态,著者称之为共主社会,共主 由最有实力并且受人们拥戴的邦国首领担任。而天子之国的权威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公共最适度与国家社会的环境系统和谐的作用和意义也在于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