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易智慧 私域课 程把你的流量从0到1

admin 0 0
天易智慧 私域课 程把你的流量从0到1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天灵老师+子易 私域营销线上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天灵商业芯片营销视频课
天灵智慧《设计人生8讲》(8集高清视频)
天灵智慧《梦想的密码唤醒你的无形力量》
天灵智慧《商业芯片营销课》(8集高清视频)
易智慧《做私域,把你的流量从0到1》(7集高清视频)
天灵智慧《商业的尽头是私域》(10集高清视频)
天灵智慧《收心营销-收心式成交心法开创者》

天灵智慧《种子法则解锁生活的丰盈之源》


天灵老师+子易 私域营销线上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太极哲学本是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哲学模式,但是,后世的易学家 们发现仅用八卦来表达太极理念感觉不够圆满,八卦在数理方面表现了它 的长处,但是在象的方面仍然不够直观也不够明晰。所以易学家们一直寻

找更能表达太极理念的图像。这种努力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对历代太极哲学思想及观念吸收前提下,北宋易学家周敦颐完成了 一件对于太极哲学极有意义的事。周敦颐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图,这幅图就 是人们最初见到的太极图,配合这幅图,周敦颐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太 极图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高度概括、简要地阐明了太极哲学的基 本观点,表述了太极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是,周

敦颐拓展了太极概念的内涵,第一次在太极哲学中引入了无极的概念。

《太极图说》的大意是说:宇宙的运行是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 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阴一阳,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 起来。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太极的本原是无极。圣人规 定出中正、仁义,并且以静为主导,无欲所以能静,以此建立做人的标

准,所以圣人的德行能与天地相同,其光明如同日月,有秩序如同四季,洞晓吉凶如同鬼神。所以说:建立天道的是阴与阳;建立地道的是柔与刚;建立人道的是仁与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周敦颐在这里提出自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也就是 说,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极至太极演化来的。周敦颐不仅提出了无极这一概 念,还用一个空心圆的形象来表示无极。无极概念最早源自于老子,他曾 说到“复归于无极”《道德经》①但老子并没有特别强调无极,也并未把它  当作一个命题。无极无疑是从无的概念演化发展而来的。无是自《易传》 太极命题出现后由汉代易学家提出的一个关于太极本体内涵的概念,无的  思想来自于老子,老子在有生于无的论断中,首先提出无的概念。无的本  体思想被汉代易学家融入太极命题后,经过不断争论后逐渐为许多易学家 所接受,从而完成了老子道的本体思想和太极本体思想的一次整合。到了 宋代周敦颐这里,他将老子道的有无思想和太极思想再一次整合,进一步  完善了太极哲学理论体系。周敦颐的贡献就是将无也作为一极,将无极作 为命题纳入太极哲学体系,运用无极概念大大丰富了太极哲学思想。这样  一来,他将太极内涵向时空两个方向拓展,从时间上来说,太极来自于无  极,空间上来说,太极又来自于自身的运动,这个运动不是别的,就是无极的阴阳变化,是阴阳变化使太极从最初的无极向太极状态发展及回归。

不过,周敦颐虽然提出无极概念但是并不认为无极就是世界万物的本 原,所以尽管周敦颐引入无极的概念,但是他还是把太极作为本体的最本 原的范畴,所以他将展示的图还是称为太极图,他只不过用无极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世界万物自身的终极阴阳关系。

 

无论如何,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出现,是太极哲学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成果。周敦颐将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太极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太极哲学更加丰富和完善。正是看到这一点,朱熹极为推崇 太极图,他认为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重要贡献。他不但在编定 的著作集中,把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放在卷首,还亲自注解它 们。朱熹在讲述宋代理学的源流时,把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推到 了宋代学术的最高地位。而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作为周敦颐的最重要的

著作,也就成了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朱熹提倡的理学的哲学基础。

朱熹对太极图的推崇使太极图享有崇高学术地位,促使它得以广泛流 传。但朱熹的推崇并不是无条件的,他认为原图及图说有一些地方需要改 正。朱熹认为周敦颐原图中阴静在上,阳动在下,就不尽符合太极原义, 所以对它进行了改正,将两者并列。由于朱熹主张阴阳一气说,所以在注 解太极图时还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只是一气。流行时就是 阳,静止时就是阴,并不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所以他认为,原图中第 二圆圈“黑中有白,白中无黑”也不对,应当是白中也有黑,两边应该都是黑白相间的。经朱熹改正的太极图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周氏太极图。


八卦的阴阳性质泾渭分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八卦的奇偶是根据卦画 数的奇偶确定,根据奇偶阴阳的转换关系,凡是卦画由奇数组成的卦,就 叫阳爻,反之,凡是卦画由偶数组成的卦,就叫作阴卦。在八卦中人们能 看到最初的阴阳代表的两大力量在新的变化了的组合中的对立形态,这表 明八卦的演化中始终贯彻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现在有一个问题, 八卦为什么是爻的三重画?为什么不是四重画、五重画、七重画、八重 画?乃至无限?人们可以有无数个选择,为什么只选择三?这个三重画的 原则,在六十四卦中也存在,六十四卦虽然每卦六爻,但都是以三画卦的

八卦为经卦作基础重叠的。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历来人们的一个大疑问。当然反过来说,要推出 八个卦也只能三重画,但这是同义反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三的来历,那 么太极八卦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易传》没有进一步解释,是个千古疑问,历代学者都没有给出人们满意的回答。这么重要的具有本体

经过《易传》的深入精要的阐释,人们终于认识了《易经》的伟大内 涵,使人们看到在《易经》占卜的后面,掩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更重要的是,《易传》没有停留在《易经》的思想中,而是将“易”的思 想与老子“道”的思想结合,创立了系统的太极哲学,最终奠定了辩证哲

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易传》的出现,使中国传统辩证哲学有了两个完整的形态,老子 “道”的辩证哲学和孔子“易”的辩证哲学。老子和孔子,都把事物的运 动和变化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原则,把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成是 事物本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各自创立一个辩证哲学体系。他们的辩证 哲学体系都有着完整的纲要和系统的理论。孔子《易传》辩证哲学的前提 和核心是太极,老子辩证哲学的前提和核心是“道”。《易传》太极哲学改 造了老子“道”的唯心成分,吸收了老子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太极本体的 命题,太极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却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在一

定程度上避免老子唯心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困境。

 

从两个哲学的辩证纲要中可以看出,《易传》的“是生两仪”和老子 的“一生二”,有异曲同工之妙。《易传》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规定 和解释“是生两仪”;老子是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来规定和解释“一生 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阴阳。不同的是在《易传》中,对阴阳观念作了 哲理上的充实、完善、深化与提升,使阴阳学说不仅在本体论也在认识论 与价值观中全面贯彻与体现,从而使阴阳学说成为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基 本范畴与理论核心。《易传》对阴阳对立特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揭示,和

老子的观点一样,都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但是,在阴阳的演化规律上两者出现差异。老子的辩证纲要在“二生三”后是“三生万 物”,“三”是老子辩证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规律的体现。而《易传》的辩证

纲要则跳过三,直接表述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实际上,《易传》的“三”同样存在,不过隐藏在卦象中,三爻的组合 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两个三爻组成的六爻又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三”在这  里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用《易传》的三才之道解释不清这个重要的 规则。两者都给我们留下关于“三”的大体描述与说明。比较而言老子的 描述和说明还清楚一些,比如老子除了告诉人们“三”的“二生三”生成关 系,还告诉人们“冲气以为和”,“和”就是阴阳和合的“三”的一种状态。 《易传》也注意到阴阳的和合,提出了“保合大和,乃利贞”《易传》①的思 想。“大和”这个思想后来被发展为“太和”,也表示阴阳两个方面的和合与 协调。但从根本上说,究竟“三”如何产生,它有什么作用与意义?两个辩  证哲学都没有满意的解释。这说明两个辩证哲学对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  相互转化的两个对立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者都承认对立面的转化,承认  运动和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时以及转  化后出现的状态,两者有了不同的表述,出现了不同的逻辑走向。两者都在  “三”的关系中出现逻辑障碍,这个问题对于辩证哲学十分重要,必须解决,但现在,还只能按照两者原来的轨道向前探索。

就认识论和价值观来说,对于阴阳的侧重,两种哲学就有所不同。 《易传》对于阴阳双方采取的基本是平衡互补的观点。所以孔子儒家崇尚 中庸。中庸的本质在于对立的调和。何为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  庸”。中庸通过对对立双方采取“济不济,泄太过”的原则,使它们平衡

协调,彼此牵制,相互补充,维持一种最佳的稳定状态。前面知道,老子道家也认为阴阳应当平衡,但更为强调守阴。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道德  经》①就是说,要知道雄的雄伟和强壮,但要安于雌的柔弱和平顺,整段话 的大意是要求在有相对强弱的两方面中,要采取柔、弱、下、退的姿态,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这种观点,老子用水比喻解释:“天下莫柔 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 不知,莫能行。”《道德经》②从这里可知,老子的守阴并非是真正的退让,

其目的还是要战胜对方,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

《易经》和《易传》在汉代被合为《周易》后,对《周易》的研究和  学问被称为“易学”。“易学”继续孔子开创的太极哲学的探究与完善,从   汉代至今,“易学”传统绵延不止,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易学”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完整和完善的太极哲学体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