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故宫馆藏古玉器鉴定课程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太易无形、无象、无气、无 质,处在宇宙最原初的阶段,所以太易是无,而太极是有,太易之后才逐 渐产生了气,成为太极。太易从无入有,就是从太易到太极。既然太易在 太极前面,那么宇宙本原就是太易,也就是无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不少 人的赞同,但魏晋时期的王弼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太极的无形无象的内 涵,于是把无的思想推向极致,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体”的观点,直 接把太极说成是“无”。可以看出,太易说和王弼的无为本的观点明显地
吸取了老子关于无的思想。
唐代孔颖达接受元气说,反对王弼等人的“无本论”。他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周易正义》①孔颖达强 调太极是气,坚持气的“实有”的观念。此后,关于太极本体属性的实有 与虚无两种观点的争论,在宋代更加深入和激烈。周敦颐吸收了太极为无 的思想,直接从老子那里拿来无极一词,重新表述无为本的太极观。无极 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但老子并没有把这个概念作为本体论意义上 的范畴和命题来使用。周敦颐首先将无极作为本体的一个内涵来使用,使 其具有了本原的意义。他在《太极图说》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无极而 太极”的观点,用以论述宇宙生成的过程,他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混而未 分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无。所以周敦颐在太极之前,加了一个“无极”, 认为太极是自无极来的。无极和太易的意思一样,从根本上说,周敦颐的
太极观还是以无为本,没有脱离汉代太易说和王弼玄学无的思想。
宋代张载继承和发挥了汉代以来的气本论,提出“太虚之气”的太极 观,又一次宣扬和论证了气本论的实有的本体观。反对太极为无的各种观 点。他说:“太虚既气,则无无。”《正蒙》②也就是说太虚就是气,所以无 所谓无。张载吸取了无本论的一些观点,将太极元气虚化,但实际坚持的
还是气本体的太极实有观。
宋代朱熹是一个集大成的理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朱熹是中国哲学 史上的一个最大的本体论者。作为理学家,他认为周敦颐提出的无极概念 符合理的观念,朱熹运用理来说明无极,他说太极为理,而理无形迹,所 以又称为无极。无极表示太极之理是最高的范畴,没有极限,并不是在太
极之先再加一个无极的阶段。
宋代心学派的陆九渊批评周敦颐关于无极的观点,他说,太极图说第一句不符合孔圣人的教导,孔圣人只说过太极,并没有说过无极。陆九渊 认为,无极之说来自老子,老子说无中生有,而孔圣人只讲太极。他质问 朱熹,太极既然是理,而理本来就是无形的何必还要加个无极呢?这岂不 是头上安头,床上迭床吗?朱熹解释说,老子所谓的无,是指无穷,和周 敦颐不同。周敦颐在太极前面加个无极是怕有人误把太极当作一个物,所 以要强调太极的无形,不是头上安头。朱熹虽然为周敦颐辩解,但“自无 极而太极”确实是说,在太极之先还有一个无极。所以,朱熹对周敦颐的 《太极图说》做了订正,改“自无极而太极”为“无极而太极”。如此一 改,无极变成表示太极属性的一个内涵,这样,朱熹通过理将无与有统一起来。
实际上,北宋初年易学家李觐就提出过太极是“有”和“无”的统一 体的观点,李靓认为太极是气,但太极之气既是“无容体可见”的“无”, 又是“其气已兆”的“有”,认为太极就是有无的变化。其实,在老子那 里,就已经对有无关系做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述。老子从道的观念出发,阐 述了有无相生、有无相随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本体存在的基本形式。在 《道德经》里,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无相生。” 老子通过有无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世界万物的生化过程,前一句为由无形之 态生出有形之物,后一句则不仅表达了由无形之态可以生出有形之物,还 表达了有形之物又可复归于无形之态的变化过程,这也是世界万物从无到
有,从有到无的无限发展过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