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旷 明清瓷器鉴定课

admin 0 0
林若旷 明清瓷器鉴定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林若旷 明清瓷器鉴定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有生于无,和他的有无相生思想是自相矛盾。其实 老子真正的思想是认为有无都是本体属性,并非认为只有无才是本体。所 以,太易说和无为本的观点,并没有完整体现老子的有无思想。而仅仅坚 持气本体的实有太极观,也没有揭示出太极本体的多方面内涵。朱熹对太

极无极关系的改正表明,他实际上是回到了老子的本体有无统一的辨证立场上来了。如果说以前的易学家把太极有和无属性对立起来的话,那么朱 熹从理的角度把太极看成是有无属性相统一的基本哲学范畴。到此,太极

观念比起创立之初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有无问题是本体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有  无都是本体论首先论及的问题。在古希腊,最早是爱利亚学派提出“有” 这个概念,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巴门尼德把“有”看成是绝对和唯一的真  理,在他的残篇著作里有这样的说法:唯“有”有而“无”则全没有。而  赫拉克利特则从存在的角度同时提出有与无的问题,赫拉克利特说:“我  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里的存在与不存在,  就是有无关系。黑格尔说赫拉克利特的这类名言,说明他已经朴素地接触  到有与无的同一性了。赫拉克利特的残篇著作充满了“既是……又不是” 的表达句,这是他关于本体属性有无关系的特有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  成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范畴。巴门尼德就是接受赫拉克利特的   “是”的观念,提出了“是者”命题。“是者”只包括“是”或“有”不包   括“不是”或“无”。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  念,和他以前的哲学家的本体概念相比,区别在于,他以前的哲学家所说  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知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  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  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否认是者和非是者之间   的联系和转化,他认为“所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不是”之间毫无  共同之处。他强烈批判赫拉克利特认为是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

观点。

 

黑格尔却在赫拉克利特的命题中看到了辩证法的本体思想,他十分赞 同赫拉克利特是与不是同在的有无观。黑格尔从辩证法的角度指出:“无

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

经过朱熹重新诠释的周敦颐的太极无极观,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既承 认有的存在,也承认无的存在。它用太极概念表达太极本体有的属性的一 面,指出太极就是有,用无极概念表达太极本体无的属性的一面,指出无 极就是无。“无极而太极”表达了世界万物有无相随、有无相生的生成变 化的关系,揭示了太极本体的有与无的本质,也表达了太极本体的有和无 两者是直接同一和直接相关的思想,比较完满地表达了太极自身存在的有

无关系。

太极和无极的关系实际反映了存在自身的有无对立而又同一的存在形 式,因而是符合辩证思维的。这个问题最早被老子提出并阐明,现在被朱 熹吸收到太极哲学中。而西方,在黑格尔那里,它又得到了辩证逻辑的系 统阐述。由于这三个人都被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本体论中 的无的概念,成了一个唯物主义批评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就是物质 的存在,只有物质变化的不同形式,没有无的存在。承认无的存在就是不 可知论,就是唯心主义。因此,他们的本体论一直被当作唯心论来看待。

黑格尔以后,甚至有人宣称本体论消亡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