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的AI入门课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本体论没有消亡,消亡的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本 体的存在问题是不能离开与人的思维关系来单独认识的。存在的本体问题 同时也是认识的问题,本体存在的有无问题,实质就是思维与存在关系在 本体论中的反映。因此,只有在认识论中本体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解释和 理解。我们只有把握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存在自身的有无关 系,才能确立辩证的本体论。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认识本体,从本体论
转向认识论来深入探讨本体的属性,这在我国宋明时期就已经开始并达到周敦颐提出太极的无极命题后,宋代又出现了两个新的本体观,这使 关于太极本体的探讨复杂起来,也更加深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程颐、程 颢的理本体太极观和陆九渊的心本体太极观。二程(程颐、程颢)是兄 弟,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认为太极本体最终是理,是天理,世界万物都 是理的体现。陆九渊从心本体的角度提出“心既理也”,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一切都是心的体现,心为物本。
这样一来,关于本体的有与无的争论,开始向另一个方向转移,成 为气和理及心的争执。气本体的气是一个实体和实有概念,因而具有物质 性。相对而言,理本体的理,是无形的东西,是虚无,存在于意识中,无 疑是精神性的。气和理的关系实际是本体有无关系的另一种形式和规定, 是有无关系的延伸。气和无之争是关于太极存在的自身的有无状态问题; 气和理之争的实质是关于太极本体的物质和精神的属性问题,也就是思维 与存在关系的同一性问题。气本位和理本位反映了太极本体的精神属性与
物质属性谁先谁后的关系问题。
太极本体论上遇到的这个问题是一个中外哲学普遍的问题,在西方哲 学中同样存在世界本原中精神与物质谁先谁后的争执和对立,而且比中国 更为截然分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常认为,整个哲学史就是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史。对物质与精神及意识和存在谁先谁后的认识,决 定了唯心和唯物的立场。从西方哲学来看,古希腊早期哲学具有唯物主义 倾向,除了毕达克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其他哲学家大多认为世界归 于某种物质,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世界的本
原,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物质实体。以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唯心主义学派渐渐兴起,形而上学的本体观念开始成为主导,到了近代 唯物主义重新崛起后,与唯心主义形成更加截然对立的局面。在唯心哲学
家和唯物哲学家中,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名单。
中国传统哲学在太极哲学创立之前,也存在明显的唯心、唯物两种本 体哲学观, 一种是老子道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另一种是五行家、阴阳家的 唯物主义本体论。老子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道,所谓道生一,直至万物。 道是一种先验观念,是一种最终的规则和规律,明显是思维和精神的属 性,因此,道是唯心本体论的基本观念。五行家则把世界归于金木水火土
五种基本物质元素,阴阳家则把世界归于阴阳两气的运行。
太极哲学创立后,对太极本体的探讨着重于存在本身自在的有无状 态。当本体有无同一的观点,经过朱熹诠释的太极无极说逐渐为多数哲学 家认可后,本体问题开始从本体论的范畴转向认识论的范畴来进行深入探 讨。对太极本体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理和心的本体论和
气的本体论的争执和对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