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网文人物创收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受到人的价值观念影响和支配。价值观是人对人性 判断的产物,它确立人对自身本性的评估标准,也由此决定人对事物的认 识及取舍。但是,在对人性判断时又必然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 度对人性的认识,也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孟子和荀子分别从善与恶的 不同判断,来确定人性的本质。孔子对人性未曾定义,但是,在他对仁的思想的论述中包含了两者兼而有之的认识。
那么从太极辩证法的角度,应当如何来认识人性及其价值问题呢?从 太极本体的角度,人性最初来自于无极,也就是说,人性产生时无所谓善 与恶,可以说是无善无恶。 一旦人性出现或善或恶的倾向,就是一个无中 生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过程,那必然是善恶如影相随同时产生 和存在于人性中。善恶就像太极两仪的阴阳一样,成为人性的不可分割的 部分。这听起来让人沮丧,却是事实。所以,从太极辩证法的角度,人性 生来不是单纯的善也不是单纯的恶,人生来是善恶阴阳矛盾两重性的统一 体。如此看来,孟子与荀子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孔子对人性的态度最符合太极辩证思想。
人性象任何事物一样,具有阴阳特性,也就是说,人性具有两种矛盾 的自我倾向。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构成了人性的两面性,人性的两面性决 定了价值标准和判断的两面性,形成了人的思想矛盾。有学者认为,决定 人性与人的思想出现阴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人脑的左右结构及其功能的不同。这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矛盾性的根源。
人性的矛盾,首先反映在人的本能的欲求和人的理性约束之间的对立 统一关系。当人的心态与行为出现这种矛盾冲突时,顺从本能或者接受理 性约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般来说,主观的因素促使人做出顺从本能的 抉择,客观的因素促使人做出接受理性制约的抉择。具有矛盾人格的人, 可能同时具有双重价值取向,经常做出自相矛盾的两种行为。就人的生理 心理过程而言,本能性价值取向往往是一种直接的反应,排斥理性意识的
要求和支配;理智性价值取向是思维性的,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理想的状况是,人既不应当以个体性的价值取向去代替社会性的价值 取向,也不应当是相反。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才符合人性的两 重性。不幸的是,偏离了孔子仁学的儒家思想和主流的西方文化,恰恰是表现了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各行其是,互相排斥。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太极之道,从太极辩证法的角度来看 它的本质是对人的本性辩证认识,仁来自于人性中对善的一面的张扬和肯 定,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排斥和抑制。当孔子说仁者爱人时,就表明了孔 子对非仁的态度,非仁是不仁和天真的状态,仁就是善,不仁就是恶,天 真就是非善非恶。在人们道德范畴的矛盾中,包含有善行和恶行两个对立 的阴阳方面,善使人成为有道德的、文明的人,恶使人成为卑鄙、野蛮的 人。这两者的主次虽然分别决定人性的善恶性质,却并不能包括品行范畴 的全部性质及形态。除善恶外,还有另一种性质及形式,即天真无邪。黑 格尔曾指出,善在于对恶的否定,恶在于对善的欠缺,“但天真无邪则既 是善的欠缺,又是恶的欠缺,对这两种规定都漠不相关,即不是肯定的, 又不是否定的。”《逻辑学》它是对双方同时的扬弃。道德就是这三者的三位一体范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