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心理老师 绿色黄色性格提升课 人际关系优化行动力 意志力 内驱力 解决情绪内耗 拖延 海燕心理老师 绿色黄色性格提升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在科学理论形成问题上的直觉主义观点是主张,科学发现完 全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活动过程,它只涉及一种神秘的不可分析 的直觉或顿悟,它是科学家的心理活动,就是说,不存在科学发 现的逻辑。
现代归纳主义者在批评和反省古典归纳主义观点时实际是站 到了直觉主义立场上。他们不再认为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方法。
卡尔纳普就此说道: “不可能制造出一种归纳机器。后者可能是 指一种机械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如果装入一份观察报告,将能 够输出一种合适的假说,正如当我们向一台计算机输入一对因数 时,机器将能够输出这对因数的乘积。我完全同意,这样一种归 纳机器是不可能有的。”①那么,科学发现是怎么一回事呢?莱 辛巴赫的话表明了现代归纳主义的看法,他说: “发现一种理论 的科学家常常是由猜测引导到他的发现上去的;他不能说出他是 · 采用什么方法发现他的理论的,而只能说他认为这种理论是对 的,说他的猜想是对的,或是说他直觉地看出这个假设会合乎事 实。”②进而,莱辛巴赫严格区别了理论的发现和理论的证明。
认为归纳推论不能用于发现理论,只能用于证明理论,只是为理 论进行辩护的逻辑工具。莱辛巴赫这一观点非同小可,它使得科 学发现被拒斥于逻辑之外,归之于科学心理学、科学社会学的范 围之中,以致现代归纳主义干脆放弃了对科学发现的研究。
爱因斯坦和卡尔·波普对理论形成的最初阶段的看法,也是 直觉主义的。爱因斯坦认为: “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 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
科学理论形成上的直觉主义观点,同样不能对理论发现作出 正确解释。这种观点的错误不在于肯定直觉的作用。现在已经很 少有人怀疑直觉在理论发现中的作用了,阿基米德解开“王寇之 迷”、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等著名的案例已经确定了直觉在 科学发现中的地位。问题在于,直觉并不象直觉主义所说的那样 是神秘的不可分析的东西,并不是“非理性”的方法;而且,承 认直觉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必须排斥逻辑。
直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确实有别于逻辑思维。它不是分析型 的、按部就班的逻辑推理,而是跳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从总体上 对研究对象作出的迅速识别。直觉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瞬时 生,什么时候会猛然顿悟,由什么因素触发灵感,都是不能预先 印道,不能人为选择的。但是,直觉虽然不是逻辑思维,但却包 含着逻辑因素。虽然是突发的、瞬时的,但其过程仍是可以认识 的,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仍然属于理性认识方法之列。巴甫洛夫 曾说:“我发现,对全部直觉应当这样理解,即人记住最终的东 西,而他走过的、准备过的全部过程,他没有把它计算到这个环节 上。”②这就是说,以顿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直觉活动,并不是来而无影的,而是逻辑程序的高度简缩,是省略了中间环节的瞬 间的认知和识别。从直觉过程所包含的准备阶段、形成阶段和判 别阶段上看,都离不开比较与分析、综合和概括、抽象化与形象 化等手段和方法。直觉主义神秘化、片面化地理解直觉,把它作 为科学理论形成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因而也不能对理论的形成作 出科学的说明。
纵观上述几种观点,可以看出,要科学地说明理论体系的形成,必须处理好下列关系:
第一,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机遇性和合理性的关系。在我 们看来,在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确实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机械 程序,确实存在着机遇性。但是,这不意味着理论的形成毫无规 律可循,根本没有规范性和合理性,并不是一定要把随机性与合 理性对立起来才能说明理论的形成。事实上,正是由于随机性和 合理性的互补,才能作出科学发现,形成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关 系。承认了理论形成过程中既有随机性又有合理性,也就承认了 理论形成过程中既有非逻辑因素的作用又有逻辑因素的作用。逻 辑因素和非逻辑因素也同样是相辅相成的。把它们对立起来,片 面强调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不能反映科学理论形成过程的全貌。
第三,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关系。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这 两种方法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作为逻 辑因素在理论形成过程中起作用。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强调某一种 方法的作用而贬低或否定另一种方法的作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