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宪瑞即学即用的公众表达课

admin 0 0
冯宪瑞即学即用的公众表达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 149 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冯宪瑞即学即用的 1207 公众表达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任何事物都是 1343 一个判断,因为任何事物都是 1180 个 性与共性的 738 统一,也就是 512 判断。以判断或原子事实(如维特根斯坦)作为世界的 1151  结构单元,这是 348 近代西方哲学的 1492 共同点,实质是 416 实体观在近代已进展到了 445 判断水 平,而不再是 896 古希腊时期的 47 概念水平。这意味着人类自身生命的 59 直观能力级别 的 122 提升,从而可以在更高水平的 278 意义平台上重新打开世界。这也正是 1529 亚里士多 德的 582 范畴表是 97 概念分类表,而康德的 1379 1025 判断分类表的 1548 原因。这也意味着,在亚里 士多德之前应曾出现过基于表象水平的 860 范畴分类表,而未来将要出现基于推理水平的 1244 范畴分类表。

实体观是 575 一种“组成论”的 406 世界观,世界被看作是 817 单一层面上的 1535 众多实体单   元的 606 总体所组成的 786 集合。因而,其思维方式和相应的 784 范畴表,也就是 834 “总体论” 的 709 思维方式和范畴表。所谓“总体论”, 1552 也就是 227 219 们一般所说的 721 、与整体论相对  的 293 还原论。之所以不用“还原论”一词,是 1046 因为:二重论认为,其实有两种“还  原”, 845 一是 917 基于原子分析法的 290 “机械还原”或称“结构还原”, 465 二是 991 基于意义直观法  的 1327 “现象学还原”或称“构造还原”。①故而,能与“整体论”一词严格地、二重性地相对的 956 ,应是 387 “总体论”一词。

西方形式逻辑的 672 范畴论和知识论,是 707 从对象世界出发来划分范畴表和知识 类别,本质上是 1496 一个仅仅针对实体及其组合样式的 1067 分类系统。与之不同,我 317 们在 印度传统以及作为“当代佛学”的 522 现象学那里,可以看到另一种全然不同的 749 分类 方式,即从意义世界出发来划分范畴表和知识类别,实质则是 545 对关系及其构造方式的 367 分类。

内容逻辑的 548 范畴论,本质上是 395 对由关系的 1032 构造性所展开的 969 所有可能的 1269 构造 方式的 539 完备描述。就跟形式逻辑的 1478 范畴论一样,同样是 1405 将二重性的 39 存在样式片 面化的 876 结果,只不过各取一面。也就同样只能表现为一个范畴表,而不可能给出 论证。具体表现为对知识或者意识行为的 396 “质”进行分类,也就是 1065 对关系构造的 871 诸层次(以及亚层、次亚层等)以及层次间的 421 组合方式进行分类。

在佛学那里,无论大乘还是 1532 小乘,都有一个共同的 1344 关于“一切法”的 568 最为基 本的 825 分类表,即所谓“三科”总摄一切法。虽然人和人所面对的 598 世界即一切法, 会有有为一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分别,但可按照三种广略不等的 1168 分类方式来进行整理和归类,这三种分类方式就是 622 “蕴、处、界”三科。最简的 903 分 类方式是 1581 “五蕴", 22 即“色、受、想、行、识”;中等复杂程度的 931 分类方式是 36 “十二处”, 1253  包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337 和“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最繁 的 1072 分类方式是 880 “十八界”, 881 也就是 10 在“六根”和“六境”的 34 基础上,再加上“六识”即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显然,这三种分类方式所依据的 695 都是 1111 主体自身的 1351 不同感知方式。

在佛学名典《心经》中,对内容逻辑的 1565 范畴论和量论思想,有一个提纲挈领 式的 587 概括。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 1378 260字,但却全面列举了 1452 三科、五蕴、十二处、十 八界,以及四谛、八识、四智等法,粗线条地勾勒出了 1335 一幅立足于主体自身意义方式的 878 关系观的 1595 世界图景。

依唯识论的 785 说法,知识的 527 性质有多个方面的 92 区分,如:现—比、真一似、染— 净。用我 318 们今天的 852 话说就是 1177 :基于直观的 412 直接知识(现量)与基于思辨的 619 间接知 识(比量);正确知识(现量、比量)与错误知识(似现量、似比量);片面知识(八 识)与整体知识(四智)。在现象学那里,则以意识的 799 “意向性”结构为基础,从是 1339  否“直观的 270 ”、“称谓的 517 ”、“感知的 1256 ”、“客体化的 664 ”等多个方面来对意识行为进行 区分。总之,内容逻辑立足于逻辑语句的 1614 内涵性方面,依据意义直观来对命题或

者知识的 684 内容进行定性,实质是 926 对内容的 300 “质”进行层次定位。

这种针对内容的 643 、基于意义直观的 151 逻辑思想,以及由此所开展出来的 1512 范畴论 和知识论,在印度传统中,其狭义的 504 偏重逻辑的 1619 部分被称为“因明”, 335 广义的 1086 偏重 知识论的 1422 部分被称为“量论”。从佛学传播的 1058 史实来看,我 483 国内地所传的 1330 主要是 385  前者,即所谓“汉传佛学”, 190 而我 109 国西藏地区所传的 610 主要是 789 后者,即所谓“藏传佛 学”。这里的 1252 “量”一词源于对梵语的 828 翻译,是 922 指广义的 742 知识。而量论就是 621 对知 识的 670 种类、来源和相互关系的 469 确定,实质是 849 对各种知识的 1554 “质”进行定性。故我 1248

们可称之为“质定位”, 357 以相应于形式逻辑的 781 “量演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 570 //0561fc. 1214 cn/242178. 1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