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哥案例拆解课 源式案例拆解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所谓“相重律”(相应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的两面,其逻辑核心都可归结为实体与关系的二重性,即“相重”。
所谓“重构律”(相应于“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任何事物的演化机制都是事物自身的“反身重构”。
所谓“累进律”(相应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之成其为该事物的历 史路径,是依循“反身重构”的序列而逐层累进,而不是所谓“螺旋式上升”地总 是单一层次的递进,从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层次并存的格局,而不是只有单一层次。
辩证逻辑的这三条基本规律,同样可进一步归结到一条核心原则,那就是关 于辩证矛盾的“二重性原则”,故也可统称为“辩证三律”。严格地说,应该是称 为“相重三律”,或者“中庸三律”。之所以说“辩证三律”,只是因为“辩证”一词
是我们目前所熟悉的;之所以说“中庸三律”,是因为儒家“中庸”思想的逻辑实质就是指“二重性”,其当代的、严格的、逻辑的表述就是“二重性”,就是“相重”。
对思维规律的透彻理解,关键就在要将三大类型的思维规律,分别置于各自 的逻辑学立场所勾勒出的三幅不同世界图景上来看待。逻辑立场不同,所展开 的世界图景就会不同,思维方式及其逻辑法则也就不同。因而,有怎样的立场就 会有相应的思维规律,或者说,思维规律不过是其逻辑立场在逻辑学中的诉求和表达。
形式逻辑的实体观立场所展开的,是一幅关于实体组合样式的“组成论”的 图景。实体被设定为独立自存、永恒不变、不可再分,关系则是“第二性”而可被 归结为实体的属性。实体之间是截然地分离开来的,而实体的各种组合样式之 间也是界限分明地一个包含着另一个的。因而,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彼此分离, 不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没有连续性的过渡和中介。若非如此,就不能确保实体 的确定性、独立性和排他性,就不成其为实体及其组合样式,就会动摇形式逻辑 乃至整个实体观的基础。换成形式逻辑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那个 就是那个;如果是这个那么就不是那个,或者如果不是这个那么就是那个。否 则,就都是自相矛盾。可见,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一幅“矛盾相离”的世界图景,
“无矛盾原则”必然成为其核心规律。
在形式逻辑的世界图景里,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界限分明,且依次地“大包 小”的种属包含序列之中。因此,任何事物间的关系有且只有三种情形,或者就 是同一事物,或者共存于同一个包含序列,或者不能共存于同一个包含序列。就 此三种情形,形式逻辑的“无矛盾原则”必然会要分别贯彻,其结果就是得到三
条具体的基本规律,分别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即“矛盾三律”。
内容逻辑的关系观立场所展开的,是一幅关于关系构造方式的“缘起论”的 图景。关系是连续的、过渡的、流变的,而实体只是“第二性”即关系构造的产 物。因而,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果,只是同一个因在不同的场合,即 遇上了不同的缘,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显现。可见,内容逻辑实际上是一幅“因果 相续”的世界图景。这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正因”遇上“助缘”
所生的“正果”。反映在逻辑学中,就是其核心规律即“充足理由原则”。在内容逻辑的世界图景里,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因生果”的因果链条的序
列之中。因此,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同形式逻辑中的情形一样,有且只有三种 情形,或者就是同一事物,或者共存于同一因果序列之中,或者不能共存于同一 因果序列。就此三种情形,内容逻辑的“充足理由原则”也同样会要分别贯彻, 结果就是得到三条相应的基本规律,即“遍是律”、“同有律”和“异无律”,也就是
“因果三律”。
辩证逻辑的辩证观立场所展开的,是一幅对实体的组合样式和关系的构造 方式两面,进行二重性地“兼两”的图景, 一种谱系式的“气化论”的图景。辩证 逻辑并不是要在形式逻辑和内容逻辑之外还又别有一物,而是就是形式逻辑与 内容逻辑的二重性。要求永远都是“兼两”,无时无处不是“兼两”。总是成对孪 生而能同消同长,各行其道却可并行不悖,循序发生且又依序并存。可见,辩证 逻辑实际上是一幅“辩证相偕”的世界图景,永远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地“兼 两”。 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一不离二,二不离一;一即是二,二即是一。对此,传 统儒家已有多方表述,诸如:“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 语);“非有一则无两也”,“由两而见一也”(王夫之语);“一不离二也”,“有一必 有二,二本于一”,“合二求一,而后知一在二中”(方以智语)。表现在逻辑学上,
其核心规律就是“执两用中”的“中庸原则”,严格地讲,是“二重性原则”。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