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鹏人生管理课不破不立

admin 0 0
夏鹏人生管理课不破不立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 386 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夏鹏人生管理课不破不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对东方人而言,现象学并不像胡塞尔自己所期许的 1069 那样具有所谓革命性的 841  意义,而更多地只是 1287 一种传统的 46 回归和复兴。因为,现象学所走的 698 不过就是 1602 关系 观的 893 理路,几乎整个印度传统,以及中华传统中的 180 道家(和儒家中的 1073 心学一脉), 765

所走的 717 就都是 474 关系观的 471 理路。

对今天的 1214 学界而言,现象学与佛学在学术思想上的 90 一致性,以及在学术史上 的 703 渊源关系,正在进一步得到确认并逐步成为共识。已经有人指出:“胡塞尔的 600 现象学与其说是 1549 20世纪的 802 笛卡尔主义,不如说是 942 20世纪的 1167 新陈那主义。”①可 以说,从整个人类文明的 578 演化脉络来看,现象学本质上就是 8 当代佛学。或者说,

现象学是 326 佛学的 709 当代形态。

在此,我 61 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 1117 推测,即从思想史的 928 渊源上看,现象学乃是 669   “佛学西传”的 222 产物。在近代西方殖民印度以后,因着西印两大文明传统的 86 再次  深度相遇,必然会要再次出现西印文化合流。 一边是 179 西学东渐;另一边则是 1588 佛学 西传。在这样的 785 历史背景下,西方本土中偏关系观的 1614 那一脉,如柏拉图和康德, 必然会与传入的 288 印度文化相对接而得到加强,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西方的 50  现象学思潮。似乎确有这样一条大致的 1109 线索,学界已经确认,叔本华的 120 思想源头  正是 541 康德、柏拉图和印度哲学,且后者具有决定性的 1437 影响,由此形成其“悲观的 902  唯意志论”。比叔本华(1788—1860)晚出生50年的 1394 布伦塔诺(1838—1917), 1399 不 仅处在大致相同的 441 时代背景,而且其求学成长的 636 阶段正值叔本华最为风光的 469 暮  年阶段,很可能还受到了 809 叔本华思想的 1017 影响,从而建立其“乐观的 1398 唯意志论”。

至于胡塞尔所开创的 127 现象学,其与布伦塔诺的 1580 直接的 244 师承关系就更不消说了 769 。从学术思想的 676 核心即逻辑思想来看,现象学与佛学有着全面的 1061 一致性。如:

都属于关系观立场,都立足于关系构造来对待世界,都是 309 一种缘起论的 675 有着层次  性向度的 242 世界图景;都以求高为逻辑学主题;都以内涵性论题为展开路径;都以 “质定位”为推理形式;等等。佛学的 805 意识分析与现象学的 1181 意识分析、佛学遮诠  与现象学悬置、佛学的 1116 转识成智与现象学的 542 本质直观,等等,尽管用语不同,但从  所运用的 444 逻辑机制上看却是 82 如出一辙,都是 610 对归纳法的 301 “否定性”运用,即“质归 纳”。都是 629 试图揭示世界的 420 层次性规律。如果要说二者的 1309 不同,也许只有三点: 一是 1604 现象学比佛学更为精致严密,即现象学的 224 思维水平和展开水平更高,因而现  象学是 1137 比佛学更高水平的 125 阶段形态。二是 1115 佛学有与之相应的 1598 明确的 475 逻辑学部分  即因明,而现象学的 440 逻辑学目前依然缺位,但这只能说明现象学还有待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即是 982 说,从现象学与佛学的 1133 对比中,可以得到一个意义非凡的 518 结论, 那就是 1268 今天的 752 现象学其实还只是 432 相当于佛学量论的 811 部分,还缺失了 557 相当于佛学  因明的 225 部分。质言之,未来可能出现的 1484 完整的 781 成熟的 490 现象学,将会有其自身的 503 逻  辑学部分,即“现代因明学”, 1332 或者“现象学的 274 逻辑学”。三是 312 立场上的 1232 细微差别, 佛学讲“境不离识”, 1111 且可“唯能无所”、“唯识无境”, 509 而在现象学所讲的 1539 “意向 性”即“意识总是 1265 关于某物的 1262 意识”那里,还有“能不离所”、“识不离境”的 1272 意思。 这表明,现象学基于西方实体观的 20 大背景,自然不会像佛学那样,不会在纯粹关

系观的 570 方向上走得那样远。

倪梁康曾将陈那的 1215 遮诠方法与胡塞尔的 1087 现象学还原方法进行对比,认为佛 学遮诠只适用于比量,现象学还原则可得到作为现量的 1546 直接对象,并且“遮遣是 134  全然否定性的 935 ,而还原则具有肯定—否定的 513 双重性。”①本书认为,倪梁康的 743 这种 对比依然是 1284 非常笼统的 479 ,严格地讲是 987 不恰当的 1209 。他 181 没有看到佛学逻辑和现象学 逻辑各自的 1320 全貌,因而导致在进行对比取样时,实际上是 1141 抽取了 1357 各自原本就不相 对应的 1349 部分。佛学遮诠并不是 254 佛学逻辑的 1524 全部,而只是 625 一部分,另一部分是 946 转识 成智。二者结合才构成完整的 535 佛学逻辑。同样,现象学还原实际上也包括了 380 现 象学悬置与本质直观两部分,而不是 188 只有本质直观。因此,合适的 374 对比方式应该 是 391 ,佛学遮诠与现象学悬置进行对比,转识成智则与本质直观相对照。 一旦我 194 们 采取了 819 这种更为准确、精当的 608 对比方式,就能看到二者逻辑框架上的 269 一致性,都

1043 要否定形式逻辑的 971 那种外延化的 1479 逻辑取向,而采用内容逻辑的 1447 内涵化的 1100 取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 853 //0561fc. 1251 cn/242188. 1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