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璐和安澜的四合一文化课

admin 0 0
璐璐和安澜的四合一文化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 1435 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璐璐和安澜的 77 四合一文化特辑音频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辩证逻辑是 786 一个混合体,其对矛盾的 114 理解是 1588 混淆和不明确的 8 ,包括 了 96 二元、二层和二重三种意思。其中,只有二重性的 656 部分才是 351 真正属于辩证逻辑 的 1291 ,二元和二层应该分别交给形式逻辑和内容逻辑去处理。也只有这样,我 105 们才 能让内容逻辑真正发展起来,才能使得我 1504 们对整体性、意义性和演化性的 721 把握变得可操作,也就才能最终使得辩证逻辑变得可操作。

之所以造成黑格尔不能明确摆正自身的 1393 二重性立场,也许有着主客两方面 的 1188 根源。主观上,他 1127 对形式逻辑的 382 反思批判不够彻底,没有反思到形式逻辑所留 给我 1390 们的 891 实体观思维背景,和只有真假(没有境界高低)的 1337 单向度思维框架。也  就看不到实体与关系其实各有不同的 126 逻辑法则,从而意识不到内容逻辑的 1121 存在, 不能做到将内容逻辑与辩证逻辑区别开来。后果就是 135 ,继续沿用了 675 只适合处理  二元性的 1420 实体观模式来处理二重性,从根本上歪曲了 597 二重性。客观上,其所身处的 1567 1258 以实体观为主流的 1346 西方传统,也就更难摆脱实体观的 218 束缚,并且在他 1117 那个时代,严格意义上的 388 历史维度才刚显露出来,辩证逻辑走向成熟的 1619 历史条件还未完全具备。

尽管马克思被其后继者们宣称为,对黑格尔的 1549 “头足倒立”的 623 辩证法进行了 1365 “再倒转”的 807 改造,但其实体观的 1574 逻辑框架以及作为混合体的 477 矛盾观,不仅未有  丝毫改观,甚至进一步强化了 1471 这一倾向。在马克思那里,几乎完全是 1401 在把矛盾当 作一种特殊的 264 二元关系来处理,实质还是 1078 形式逻辑,并且是 1371 对形式逻辑的 454 滥用。 现在看来,如果我 1205 们严格贯彻矛盾的 1107 二重性原则,那么马克思主义的 1191 所谓三个理  论基石,即唯物论、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就都是 168 有问题的 1152 。从逻辑的 308 角度看,三  者都是 927 基于实体观背景的 1279 ,都不是 1267 真正的 15 辩证观立场。其唯物论显然是 115 实体观  立场,不仅设定物质在先、意识在后,而且把原本二重性的 327 心物两面当作二元并  对立起来,然后去讨论所谓相互作用,即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  质”。其辩证法是 1014 被实体观背景扭曲了 577 698 “伪辩证法”, 902 不仅使得辩证矛盾成为  混合体,而且成为“既对立又统一”的 211 二元关系,以致可以一方消灭另一方,“无  产者”要去消灭“资本家”。其劳动价值论则否认了 1095 人类劳动的 125 质的 1323 差异,而只 承认了 293 量的 1516 差异,以致可以主要以时间来计量劳动,从而得出资本家不劳而获的 32  结论,也是 423 典型的 924 实体观式的 1529 设定。在马克思的 717 科学社会主义那里,还有一个明 显是 1515 实体观式的 68 设定,即认为社会生产会有一个所谓“极大丰富”的 154 状态,从而  有朝一日可以实现按需分配,这实际上是 1189 否认了 1566 财富形态以及人的 474 需求的 1050 层次  性和演化性。可见,马克思对人和物两面都做了 890 实体化的 1114 设定,都已根本背离了 766 辩证逻辑的 220 二重性原则。

常有人把佛学的 642 中观思想,或说中道思想,与辩证逻辑或者儒家的 583 中庸思想 联系起来,这其实都是 176 错误的 609 做法。佛学中观根本就不是 83 真正的 1087 辩证思维,因为其并不遵循二重性原则,其立足点是 560 关系观立场而不是 690 辩证观立场。

佛学是 274 纯粹关系观的 887 典型代表,其所打开的 296 799 一幅缘起论的 1091 世界图景。将 万物看作都是 490 “因缘而起”, 1030 也就是 896 关系构造,即所谓“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 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缘起”自然“性空”, 371 故而万法皆空,万物皆没有自性。佛偈有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 1073 故一切法,无不是 856 空者。”

“空”观正是 714 佛教哲学的 627 核心。因为真理是 1412 “空”, 947 所以不能有“执”, 1170 故而必须“不堕二边”而行“中道”。对此,有一个非常有名的 669 表述,即所谓“双遣有无” 的 1450 “八不中道观”: 1164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①这种  佛学遮诠的 712 极致性的 1409 表述,似乎给人一种不走极端和尽量避免片面性的 132 印象,因  而好像与辩证逻辑和儒家中庸思想有些接近。但其实,佛学中观的 1511 精神实质,恰  恰是 1333 要抽空任何意义上的 1454 规定性,以便彻底消解原有层面上的 318 一切实体性设定,包括正反两面的 1324 设定,从而实现层次性的 139 超越。

61 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既然二重性的 305 世界表现为纵横两个向度,即量的 79 横 向展开和质的 785 纵向展开,那么“否定”也就可以分别针对这两个向度来体现。即 是 29 说,可以有两种意义上的 516 否定,即“量否定”和“质否定”。所谓“量否定”, 800 44 指 论域已被设定在同一层面上,只是 120 通过否定其中的 1354 某一部分,从而转向到肯定其 中的 966 另一部分。这正是 1248 576 们一般所理解的 1616 形式逻辑的 1327 否定,并且会要遵循形式 逻辑的 373 矛盾律和排中律。这显然不是 93 佛学中观所要说的 1135 意思,恰恰是 551 佛学中观 所要反对的 1318 堕入“二边”的 1049 思维方式。所谓“质否定”, 704 900 指论域涉及了 81 不同的 1590 层 次,通过彻底否定低层次的 705 “二边”, 538 即消解低层次的 936 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 570 所有

设定性,从而转向到高层次。佛学中观所要表达的 487 就正是 1373 “质否定”的 754 意思。

如果我 1556 们将佛学中观与儒学中庸对照起来,就能看出二者有着根本的 545 不同, 甚至是 1113 天壤之别。中庸所讲的 1523 1441 “执两用中”, 933 中观则是 1385 “弃两就高”。 一个是 708   “执两”, 614 一个则是 1615 “弃两”;一个是 169 “求和”的 1154 “用中”, 1453 一个则是 70 “求高”的 961 “就  高”;一个的 1449 “两”是 150 二重性的 75 两面, 一个的 247 “两”则是 1270 同一平面上的 99 互为补集的 1524 两  块。对照佛学的 1587 “八不中道”, 1600 儒家的 540 中庸实际上是 455 “亦生亦灭,亦常亦断,亦一亦异,亦来亦去”, 629 并且分别都是 878 指二重性的 1443 “两面”而不是 837 二元性的 761 “二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 831 //0561fc. 482 cn: 1169 80/242201. 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