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酒局操控术 魏老师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如果说原子分析法是试图建立关于对象的单一模型,而现有的矛 盾分析法是试图建立正相反对的两个模型,那么格局分析法则是试图建立包括 全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在内的正交模型, 一个由所有可能的模型按照发生 顺序依次排列的模型序列。可见,格局分析法既是对形式逻辑惯用的建立事物 结构模型的原子分析法的继承,也是对辩证逻辑试图对这些模型的必然且唯一
性进行论证的实现。无疑,只有这样的模型序列,才能既是对复杂性事物的完整表达,又能通过层次定位后获得充分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展开来的矛盾,才能既不失多样性,又不脱离统一性,方能承担对复杂性事物的逻辑解析。
前已指出,所谓格局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模式论,只不过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逻辑学表述。
辩证观的格局论的思维方式,其逻辑实质是对实体观的总体论与关系观的 整体论的“兼两”。直白地说就是,认为事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而存在,对任何事物的结构解析都应将其置于一定的整体模式下方能进行。
辩证观是一种气化论的世界图景,不会设定绝对实体或者纯粹关系。这意 味着,任何事物都既不是绝对既定的,也不是全然没有“自性”的,而是演化着 的,因时因地可变的。某物之为某物,既与其组成要素有关,也与其所处环境背 景及要素间关系有关。总之, 一切都取决于将此事物置于何种模式之下。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格局论的思维方式,以便审时度势,见机行事。
模式论,或说格局论,正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无论是《易经》 的“取象比类”和“八卦系统”,还是自汉代至今所盛行的“阴阳五行系统”,以及 儒家所要求的“通权达变”,还有现今的矛盾论所强调的“实事求是”和“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就都明显是模式论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不成熟的格 局论,甚至有的还是存在着严重错误的“伪格局论”(具体理由,我们留待后文再 做解释)。故而,我们现在来探讨格局论及其格局分析法,就正是对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人们往往简单化地将中华传统的模式论等同于整体论,并与西方的还原论 或说总体论相对待。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做法,极易得出中国人似乎不关心结 构解析的有害结论。其错误的实质是,混淆了辩证观的模式论与关系观的整体 论。其实,在中华传统的模式论那里,不是说不要结构分析,而是说不能脱离整 体背景来进行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结构分析,因而一切都要因时因地具体进 行。并且,所谓“因时因地”,也非漫无边际、毫无章法,而是有着确定的模式上的规律可循。在《易经》及其后世儒家那里,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明显体现了格局论
思想,那就是关于“畿”的观念。就同“易”、“气”、“和”等范畴一样,“畿”也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范畴。无论是西方还是印度,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观念。严格 讲,“畿”是辩证观的气化论所独有的范畴。对此,牟宗三就曾指出:“畿属于气 化, ……中国讲气化, ……《易经》开始,从占卜那个地方这个气化观念的独立意 义就呈现出来了。”①那么,什么是“畿”呢?按照《周易·系辞下》的解释,“畿 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也就是事物发展趋势所显露的苗头。按照《周易·系 辞上》的说法,“畿”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畿也。惟深 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畿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故而,《周易·系辞下》说:“君子见畿而作,不俟终日。”
我们知道,辩证观以“易”立论,因而,其中心问题本质上就是“研易”和“知 易”。具体落实下来,自然就会是“研畿”和“知畿”。因为,“畿者,动之微”。 即:“畿”就是“易”,乃最基础之“易”,是“易”之最初表现。那么,怎样才能“知 畿”呢?这就要用“易理”来深入分析事物的“时”、“位”、“势”,实质是将“畿”置于一定的模式下看待。这正是典型的格局论的思维方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