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唐宁 呼吸觉禅冥想班

admin 0 0
詹唐宁 呼吸觉禅冥想班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 206 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詹唐宁 21天呼吸觉禅冥想班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中华文明的 11 根本特质,以及其生命力和魅力的 1026 根源所在,就在其所取的 732 辩证  观逻辑立场。西印两家都是 1537 对二重性的 1426 世界,分别做了 1466 共时性的 1416 横向截取和历  时性的 1290 纵向截取;而中华文明是 685 试图兼顾二者。表现在本体论上就是 145 ,对于二重  性的 1297 实体与关系,西印两家总要论出个谁先谁后,而儒家没有谁先谁后的 888 思路。 正如北宋张载所指出的 304 :“大易不言有无,只言幽明。”西方以实体为第一性而  “执有”;印度以关系为第一性而“执无”;中华则立足于实体与关系的 1039 二重性而  “执易”。在世界图景上,西方是 772 组成论,印度是 172 缘起论,而中华是 445 气化论。在体  用关系上,儒家讲“即”, 1468 不讲“生”;讲“即体即用”, 1436 不讲“有生于无”以及相反; 只讲“幽明”, 322 不讲“生灭”。即王夫之所讲的 908 “一而二,二而一”, 142 “太极无端,阴  阳无始”, 340 “天地不先,万物不后”, 817 “乾坤并建”。严格地说,只要在本体论上和体用关系上讲先后、有无、生灭,就不是 333 儒家,就偏离了 1610 辩证观的 398 中庸正道。

辩证逻辑的 508 逻辑学主题既不是 1348 形式逻辑的 415 “真”, 968 也不是 1215 内容逻辑的 995 “高”, 629  而是 1102 “和”。所谓“和”, 490 不是 915 在“真”与“高”之外别有一物,而是 791 即是 519 “真”与 “高”的 1113 二重性,必然会要表现为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 60 谱系结构。《周易·乾 · 彖》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国语·郑语》中有:“夫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 1420 平他 1335 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 矣。”可见,“和”不是 832 无原则的 1130 、机械的 1520 “同一”, 269 而是 1383 “和而不同”、“一本万殊”, 645  是 700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 391 二重性。 一方面,天地万物都只是 619 气之聚散,因而同根同 源,“民胞物与”;另方面,普遍的 731 差异性乃是 548 世界的 1397 常态,对秩序的 152 追求不是 1105

抹平差异,而是 1004 安顿好各自的 770 位置。

中庸原则乃是 352 辩证逻辑的 918 核心原则,其精神实质用现在的 497 话来说就是 136 二重  性原则。所谓“中”, 210 不是 1141 二元性的 720 折中,而是 270 二重性的 1373 “异则并建”, 606 54 “兼两”和 “正交”。因而,所谓“执两用中”, 1077 实质就是 1023 “执两重”而“用正交”。通过张开实  体结构与关系构造的 824 两面,而将世界展开为纵横两个向度相正交的 872 格局结构。 此中,具体的 695 “真”被定位在特定的 122 “高”上,形成一个兼有“真”与“高”两面的 989 谱  系序列,也就是 494 “和”。于是 285 ,世界“收拢”为“中”, 718 为“相重”;“打开”为“和”, 310

“格局”。这也正是 134 《中庸》所明确阐述过的 1184 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张载曾把“和”看作是 20 “道”的 1222 本质和儒家智慧的 1259 精髓。在《正蒙·太和篇》 中,他 1430 提出:“太和所谓道。”并且:“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  见《易》。不如是 678 ,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又说:“天之所以为天而化生  万物者,太和也,阴阳也,聚散之神也。圣人,体此者也。”所谓“太和”, 745 王夫之在  《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有一个解释:“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万物之理, 即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因蕴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 1573 //0561fc. 646 cn/242238. 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