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毓声乐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张家毓老师带您有感知的歌唱
家毓老师带唱练习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家国同构”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无论中外还是古今, 都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国家形态当然会有不同,但不要忘了我们的家庭形态也 存在着不同。如果要说国家形态存在着中外之间或者古今之间的差别,那是因 为家庭形态也同样存在着相一致的差别。换言之,正是因为中外以及古今的家 庭原就不同,才会有各自国家的相应不同。而各自的家国同构并不受影响。因 此,将国家形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归结到一个“重家庭”而另一个“不重家庭”, 或者一个“家国同构”而另一个“家国不同构”,这种归结是不到位的。因而,还 需进一步去寻找更深的原因。这里还会有逻辑上的不协调: 一边把家庭形态狭义化,另一边又把国家形态广义化; 一边假定了家庭的单一样式,另一边又以此去讨论国家的多样式; 一边承认家庭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另一边却又试图证 明这只发生在中国社会里。其后果就是导致人为地制造出二元对立。因此,与 其说要去寻找国家形态之间差异的根源,不如说是要去寻找家庭形态之间差异的根源。
辩证观所展开的是一种气化论的世界图景,必然相应会持一种唯生论的自 然观。在中国的儒家那里,天地只是一气而已。所谓“气”,并非是指物质实体, 而是“一物两体”、“有无混一”,是实体与关系的二重性。故而世界永远都是心 物二重,也就万物有生。是以,在中华文明看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并且“生生之谓易”,一切都围绕着“生”而展开,都是为了确保“生生不息”。
唯生论的自然观的极端形态,必然表现为广义的生态主义,将一切现象都看 作是广义的生态现象,将任何事物间关系都看作是广义的物种间关系。不仅承 认“物”的多样性,而且承认“心”的多层次性。实质是同时承认纵横两个向度, 同时承认“质”与“量”两方面的多样性。其结果必然导致一种谱系式展开的世 界图景。这种唯生论的有机自然观,正是根治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由西方机械自然观所造成的环境退化、资源枯竭等现代化顽疾的良方。
对于中华传统的唯生论自然观,李约瑟曾予多方阐述和高度评价。我们不 妨在此摘录几段:“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 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 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①“中国人把自然现象的一切都看作 一体同根,都是天地宇宙大生命的一环。”②“中国人关联式的思考绝不是原始的 思想方式。也就是说,它绝非处于逻辑的混沌,以为任一事物皆可作为其他事物 的原因,而让魔术师纯粹的幻想来指导人的观念。它的宇宙,是一个极其严整有 序的宇宙,在那里,万物‘间不容发’地应合着。但这种有机宇宙的存在,并不是 由于至高无上的造物者之谕令,也不是由于无数球体的撞击。它的存在无须依 赖于‘立法者’,而只由于意志之和谐。”③“(西方近代科学,引者加)是在笛卡尔 和牛顿之机械论的旗帜下行进,此种观点并不能永久满足科学的需要——时期 到了,务须把物理学当作小的有机体的研究,把生物学当作大的有机体的研究。 当此时刻来临时,欧洲(或更确实地说,届时全世界)便能取材于一极古老而又极明智但全然非欧洲性格的思想模式(指中国传统思想,引者加)。”
西印中三家因着各自的不同逻辑立场而有不同的世界图景,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组织模式。
实体观传统的西方社会,必然会要将社会看作是独立个体的集合,社会关系 则只是“第二性”的“契约”,即所谓“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标准形态就是所谓 “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不管社会关系如何,原则上个体都是独立、自由、平等 的。实质是:片面强调人的实体性的一面,而否认关系性的另一面;片面强调人
的独立性,而否认人的社会性;片面强调横向的平等向度,而否认纵向的等级向度。
关系观传统的印度社会则恰恰与西方社会相反,将社会看作是“业报种子 的变现”,是由同一个“梵”通过“因缘果报”所幻化的、皆是处在“轮回”之中的 众生的一场暂时性的际遇,个体的自性“本空”,只是因着“业报轮回”而来“践行 达摩”,才被赋予了今生的特性,因而实际上个体只是“第二性”,社会关系的整 体构造才是“第一性”。其标准形态就是“种姓主义”的社会理论,不管个体自性 如何,原则上已由社会关系的整体规定了其社会位置和相应属性。实质是:片面 强调人的关系性的一面,而否认实体性的另一面;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否认
人的独立性;片面强调纵向的等级向度,而否认横向的平等向度。
辩证观传统的中华社会,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是“气化”所成的 一个“态”,表现为一个谱系结构。 一方面,社会由各式各样的生命个体组成;另 方面,这所有的个体又各因其演化脉络而禀赋不同的“天命”,并分处于同一个 演化谱系的不同位置。因而,既有平等的一面,也有等级的另一面。故而,“尊 尊亲亲”,“和而不同”。并且,在原则上,等级向度由“天道”谱系的自然秩序所 决定,即所谓“合道”或者“得道”的程度。表现出来也就是以“贤能”为标准。其 标准形态就是“贤能主义”的社会理论, 一方面坚持“唯上智下愚不移”,另方面 又当是“君子自强不息”,从而通过“选贤举能”,实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实 质是:同时承认人的实体性和关系性两面;同时承认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两面;同时承认社会结构具有横向的平等与纵向的等级两个向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