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雪老师 关系重建必修课

admin 0 0
铭雪老师 关系重建必修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铭雪电台工作室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铭雪老师 女性智慧觉醒

铭雪老师 关系重建必修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在今天,学界往往有人将印度宗教与西方宗教相提并论,也有人指责中国人 不信上帝以致社会失序。这显然都是极度无知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印中三 家都有且必有其宗教,只是因着各自的逻辑立场不同而使各自的宗教大异其趣, 各自形态之差异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西方的“神”是形式逻辑的体现,是真理 的标杆,是“最真者”;印度的“神”是内容逻辑的体现,是境界的标志,是“最高 者”;中华的“神”则是辩证逻辑的体现,是真理与境界的诸统一环节的标志,是 “最和者”。简单地说,西印中三家各自的“神”根本就不一样:西方的“神”是面性的;印度的“神”是层次性的;中国的“神”是谱系性的。

对人类文明的考察不能不涉及宗教,因为宗教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规范 和扩充,必然遵循与现实生活相同的逻辑,以致人们常说宗教世界不过是人间世 界的“翻版”。并且,对每一文明传统而言,其宗教世界中的“神”实际上就是支

配其现实生活的逻辑的象征,也就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文明传统的逻辑特质。

有人提出说西方宗教是对西方的形式逻辑的一种补充,这种说法至少措辞 是不严格的。必然不能一以贯之地解释印度宗教,并且隐含着中华传统不需要 宗教来补充因而没有宗教的荒谬结论。严格地说,宗教不是对现实的补充,而是 扩充。这意味着,不管何种立场的文明传统,都会有其相应的扩充因而都有其宗教。

人类文明的逻辑立场是指人类面对世界时所取的不同角度。视角不同自然 视域不同,所能获取的世界图景也就不同,由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会  不同,最终贯彻在文明体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宗教领域,实体观的西方文明, 必然会要设定一个能够代表其形式逻辑法则的绝对实体,即“全能者”,作为 “神”;关系观的印度文明,必然会要设定一种能够代表其内容逻辑法则的纯粹 关系,即“彻悟者”,作为“神”;辩证观的中华文明,必然会要设定一个能够代表 其辩证逻辑法则的典型谱系,即“至善者”,作为“神”。因而,实体观的宗教必然是实体性、平面性和唯真理论的“一神教”;关系观的宗教必然是关系性、层次性和唯境界论的“泛神教”;辩证观的宗教必然是二重性、谱系性和唯和论的“多神 教”。所以,人类宗教有且仅有三大基本类型,分别为实体观的一神教、关系观的泛神教和辩证观的多教。

关于世界宗教的分类和比较,许娘光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他说:“最基 本和最有意义的分类应该是一神教、多神教和泛神教三种。基督教、犹太教和伊 斯兰教属于一神教;印度教和主张精神一体论的穆斯林教派属于泛神教;世界上

所有其他的宗教则属于多神教。”

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是一个绝对实体,是“肯定”出来的,通过“量演算”而不  断充实,最终成为一个全面代表形式逻辑法则的“完美者”;印度宗教中的“梵  天”或者“佛”是一种纯粹关系,是“否定"出来的,通过"质定位”而不断提升,最  终成为一个全面代表内容逻辑法则的“解脱者”;中华宗教中的“天道”、“祖先” 和“圣贤”是“气化”的诸环节,即二重性的实体与关系“异则并建”地展开,所形  成的演化谱系的源头和诸标志性环节,是“辩证”出来的,是修史“修”出来的,通  过“谱辩证”而不断展开,不断建构,最终成为一个全面代表辩证逻辑法则的“得道者”的谱系。

实体观的西方文明,必然会要将社会看作是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的集合, 社会关系则是实体性的人出于“自利”即维持自身的实体性,而不得不为之的 “第二性”的契约。对此,该书进行了缜密的刻画。书中说道:“美国人的思想基  础、神学上的动力、社会的众多组织细节、有意识重复的教育、经济和政治口号, 都作平等和自由这种水平上的强调。人们生来平等自由,现存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只是暂时的和终将被荡涤的不完美现象。”③“然而,平等并没有为人们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和满足社交、安全和地位的需要提供合适的手段。 ……这些需 要是通过自由结社和俱乐部得到满足的。而支配这种人际联系的基本原则是契 约。 ……就契约原则的本质而言,契约存在的先决条件是两个或更多当事人自 由平等地建立某种确定的关系。契约原则满足了个人获得明确归依的需要,同 时又向他提供了控制自己卷入那种关系的手段。永久性人际联系的缺乏,人与 人完全平等的思想、契约原则、寻求明确归依以满足社交、安全、地位要求的满 足,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俱乐部生活构成生存的必要条件。”①“美国的基 本社会发展走向是水平的,它朝着更大的平等和更多的新领域发展。它的基本思想是,个人不需要相互束缚,除非在他们愿意服从这种束缚的时候。”

关系观的印度文明,必然会要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关系构造的整体,个体只是 “因缘和合”的暂时幻相,并因其“业报轮回”而分处在不同的等级。因而,等级 制是关系观文明的必然特质,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此,该书进行了生动的描 述和论证。说道:“对印度教徒来说,他的家庭只是那个广大莫测宇宙的一个暂 时歇息处。在这个宇宙中,超自然现象、人和万物,至多只是表现了不同的成就 而已。更确切地说,他们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幻觉。人的一生经历是:出生、成人、 履行结婚和生养义务、进入老年、然后从地球上消失。他的更高抱负是与看不见 的神灵世界发生联系,这个神灵世界是他走向‘大我’的第二个步骤。”③“他们 对生活的最主要的态度是等级制的,因为经典明确指出,人们处在接近‘阿特 曼’的不同阶级,尽管在无法预见的未来人们都可能与‘阿特曼’合为一体。”④ “种姓是基于‘万物皆为一’这样一个理论命题。这个命题把许多自我封闭的种 姓壁围视作整体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再生而得以上升的个人则被视为连接壁围 与壁围的桥梁。所以,种姓主义并非一种在将来应予以修正的缺陷,它表现了一 种永远无法解决的冲突。人们为了在‘无执’的扩散中保护自身,希望把自己关 在种姓这个自我封闭的墙壁之后。而企图满足社会需求的冲动是无法封闭在任 何特定的壁障之内的,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一方面是对消灭了一切差异的、普遍和终极东西的不断探索,同时,另一方面却是对个别的、直接的东西—这里只是指被限定了的交友圈、所属的标记、威信的象征——的不倦的寻求。”① “印度教徒旨在废除种姓制度的运动,却每每或是以离开印度(佛教)、或是以在 其打算废除的种姓制度中将自身区分为种姓(耆那教、林伽教派或其他许多教 派)而告终。”②“印度教徒历史上多次发动的旨在消灭种姓的宗教改革运动,都以在同一个无所不包的制度中的种姓化而告终。”③

可见,在许娘光的眼里,西印两家的社会组织模式之根本特征,其实是各执 一端, 一个强调横向平等, 一个強调纵向等级。对此,该书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 比喻:“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可以说,印度教徒的竞争发生在同一根图腾 柱上,因而不管有多少竞争者,他们都处在统一序列上,尽管有高有低,但都是为 了达到相同的高度;但美国人的竞争则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图騰柱,因为许多或大 部分竞争者都喜欢以自己的图騰柱为出发点,以便消灭其他的图騰柱或者达到远离其他图騰柱的目标。”④

辩证观的中华文明,必然会要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循着每个个体各 自的演化脉络,而结成一个兼具纵横两个向度的谱系结构。该书将此谱系式特 征命名为“情境中心主义”,即指差异的多样性、可變性和有序性。对此,书中说 道:“中国人根据人类集团的无限多样性而采取不同的标准,个案地处理事 情。”⑤“中国人认为差别随时可變。”⑥“一切人间事物、 一切较高尚的原则, 一切 超自然事情以及个人的基本价值观,都受到在与别人关系的网络中各自所处的 立场的影响。”⑦“中国人的‘自我修养’,强调的与其说是‘自我’,不如说是自我在同伴中的位置。”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