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忠12堂光影美学课程 摄影大师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从实学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到,有三个因素规定了实学所肩负的使命、所要 走的道路和所能取得的成就: 一是宋儒的立场偏失;二是“西学东渐”的大背景; 三是西学自近代以来所获得的高度上的优势。前者规定了实学最初的使命是要 反思调整宋儒的立场偏失;中者规定了实学必与西学对接,通过“援耶入儒”来 “补儒易佛”,也就预示了可能会要出现的立场上的矫枉过正;后者则不仅给实 学带来了必须承担再次实现高度跨越的新使命,而且规定了只能采取“先高度、 后立场”的“两步走战略”。尤其是后者,决定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会有一 个需要一心一意追赶西方高度的特殊阶段。在此特殊阶段,必然会要阶段性地 导致实学的进一步实体观化,甚至是“全盘西化”,使自身走到实体观倾向的另 一个极端。这对儒家道统而言,真可谓是旧病未治,新疾又加。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后,还将不得不再有一个立场返本的阶段。
由上可知,实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实际上会要发生两次重心转移,即:从 “立场”,到“高度”,再到“立场”。详细地说就是,从反思调整宋儒的立场之偏关 系观,却因“满清入关”而停滞,因接踵而至的西学“第三波”强力冲击而中断;到 被迫一心一意追赶西学的高度,并导致立场上进一步偏向实体观,因而实际上尚
不是儒学自身的高度,是“拿来”而不是“生发”的高度;再到回归儒家立场,通过“返本开新”来真正实现儒学自身高度的再次跨越,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化和中 华民族的当代复兴。此中,不止是时代使命的重心在立场与高度之间变换,还有 立场自身和高度自身也在同时发生变化。立场由偏关系观,到偏实体观,再到回 归中庸;高度由着力在儒学自身,到全面嫁接在西学,再到回归儒学自身。我们 看到,真正上演的不止是两次重心转移的进行曲,而是还有立场自身和高度自身的双重变奏。
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位置,就正是第二次重心转移的当口。经过百年的西 化进程,尤其是在经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后,实学所肩负的追赶 西学高度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但立场返本的未竟使命却不仅没有完成,而且 愈加复杂和艰巨。在今天,全面回归儒家道统,并实现儒学自身的现代化,就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任务。
实学“援耶入儒”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并各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在 西学未有高度优势之前,是要修正宋儒的立场偏失;在面临西学高度优势之后, 则是追赶西方的高度。迄今,历时千年的中西碰撞,所成就的最终也是最高的产物是矛盾论。
严格说来,以矛盾论的出现为标志,实学的历史使命即已完成。尽管依然遗 留了立场偏失的问题,但那已不是实学所能胜任的任务。因为,针对立场偏失的 问题,实学所能做的是去修正关系观方向的偏失,而不是实体观方向的偏失。这也正是实学之获“实学”之名的所在,否则,就该是另外的名字了。
可见,儒学现代化的历史课题并不与“援耶入儒”完全等同,后者只是前者 的手段之一,尽管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意味着儒学现代化,除开“援耶入儒”的 新手段之外,还需保留“援佛入儒”的旧手段,方能真正做到“执两用中”。所以, “援耶入儒”的终极方案,准确地说应是儒学现代化的终极方案,不是“中西合璧”,而是“西印合璧”。
从儒家道统谱系的历史演化来看,“中西合璧”最多只能得到矛盾论,虽然 高度可以上来,但立场依然严重偏失。唯有“西印合璧”,即对西印两家的长处
兼收并蓄,方能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化。与“西印合璧”这个表述相应的,还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如:“荀孟比肩”、“墨道并立”和“耶佛相重”之类。要旨只在恪守中庸正道,通过坚持二重性原则来对实体与关系两面进行“兼两”。
由此观之,那些自近代以来的广义上的“新儒家”们,无论是“龚魏康梁”,还 是“梁熊唐牟”①,都因各自的立场偏失而注定了不能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化。 前者宣扬“公羊学派”,所传乃是子夏、荀子、董仲舒等之汉儒—西学一脉,仅是 “援耶入儒”之滥觞;后者推崇“思孟学派”,所传实是曾子、子思、孟子、朱熹等之 宋儒—佛学一脉,只是“援佛入儒”之老路。或者纠缠于“耶墨”,或者流连于“释老”,都未能真正做到对“荀孟”、对“墨老”、对“耶佛”进行“兼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