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达职场英语课 一网打尽 简历面试 邮件 会议汇报 绩效项目 争论 外贸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关于知彼知己和怎样知彼的命题。为什么要知彼知己呢? 《谋攻篇》对此做了回答:“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怎样知彼呢?其方法就是 《用间篇》所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 人,知敌之情者也。”《虚实篇》所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 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 兵法》的知彼方法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掌握敌我 双方全面、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军事决策者制定正确的战略 决策、战术决策的根据。情况不明,盲人骑瞎马,难逃覆军杀将的 失败结局。而要获取敌方的军事情报,必须抛弃愚昧落后的宗教 迷信手段,代之以“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变革敌情的侦察 活动。
关于对象变化发展的命题。《孙子兵法》已认识到客观事物不是固定不移的,而是变动不居的。《虚实篇》指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关于客观对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命题。《孙子兵法》认识 到事物、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现象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共存于一个系统中。它运用这一观点来考察,认为战争及 其展开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计篇》 的一处论述就是这样:“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 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 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 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 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关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命题。《孙子兵法》已经意识到 对立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战争及其展开过程而言,利 与害、迂与直、攻与守、虚与实、奇与正、佚与劳等也是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存的。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应趋利避害、避实击虚、变迂 为直、变患为利。对此,《孙子兵法》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作战篇》:“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用兵之利也。”
《军争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九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关于矛盾双方有条件地相互转化的命题。《孙子兵法》认识到 敌我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 件的。《势篇》断言:“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正因为治乱、勇怯、强弱依据一定的条件 转化,作为将帅就应当创造条件使部属处于治、勇、强的境地。《虚 实篇》主张:“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关于灵活用兵的命题。《孙子兵法》已认识到战争及其展开过 程中的矛盾是变动不居的,战争指导者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 况作出恰当的决策,不拘一法地部署兵力。《孙子兵法》中包含了 大量关于灵活用兵的论述:
《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
《九变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 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关于示形诱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命题。所谓示形诱敌、致 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故意采取某种行动诱惑敌方,造成敌方的错觉 和过失,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计篇》的“兵者,诡道 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 近;利而诱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就表达了这一观点。
关于避实击虚的命题。所谓避实击虚就是避开敌方兵力强大 之处,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军争篇》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虚实篇》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 虚”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偶真命题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准确地揭示了战争或战争进 程中某方面本质的命题。换言之,《孙子兵法》中的偶真命题仅仅 是适合古代条件特别是春秋时期但不适合近现代情况的那些命 题。这些偶真命题有:
关于不赞成攻城的命题。《孙子兵法》不主张攻城。《谋攻篇》明确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
法为不得已。修橹较辐,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闽,又三月而后 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 也。”春秋时期,将士使用的武器是以青铜为原料制成的刀、枪、矛、 戟、剑等冷兵器,不具备摧毁城邑的能力,攻城往往导致旷日持久、 损兵折将。因此,攻城确实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法。 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孙子兵法》不主张攻城是正确的。而 随着城市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伴随火炮等热兵器的出现,攻 城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速战速决的命题。所谓速战速决是指交战双方采用快速 的战略和战术,迅速决出战争的胜负。《孙子兵法》是主张速战速 胜的。《作战篇》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贵胜,不贵久” 就体现了这一观点。春秋时期, 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 富匮乏,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不便;另一方面是诸侯林立,国土小,人 口少,兵源少。换言之,当时诸侯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匮乏,后勤 供应受交通运输不便的制约而毫无保障。因此,在当时,无论是进 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都希望战争速战速决。这表明《孙子兵 法》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和战术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随着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力的增强,后勤供应能力的提高,单纯提倡 战略上的速决则显然失之偏颇。对于遭受侵略的弱小一方来说, 往往采用战略上的持久来积蓄力量,逐渐打败入侵之敌。这同样 表明,《孙子兵法》的速战速决观点也有其条件性。
关于用兵常法的命题。所谓用兵常法是指比较确定的用兵法 则。《军争篇》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 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就是一组用兵常法的命题。春秋时期, 两军对抗全凭将士使用冷兵器面对面地相互厮杀,有利的地形、旺 盛的士气、求生的欲望是获胜的重要因素。因而不能仰攻占据高 地的敌人,不能正面攻击背靠高地的敌人,不能攻击假装溃败的敌 人,不能过早攻击士气旺盛的敌人,不能攻打专门用来引诱我军的敌人,也不要去截击正在撤退回归的敌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有 一定的合理性,并为尔后的某些战争实践所证实。唐德宗时期,叛 将李纳就是因贪食朝廷的饵兵而大吃败仗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