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哥职场实战-90天成为职场高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怎么能够产生辩证思维呢?这有深 刻的时代特征和认识根源。春秋时期老子所代表的没落奴隶主贵 族,就是史墨所说的“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的那部分人。他们或者 “降在皂隶”,或者沦为平民,或者陷于贫贱,用《老子》的话来说就 是处于“柔弱”“卑下”“屈辱”“无为”的地位,这是无可奈何的历史 命运。以老子为代表的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已经感受到天下不可 为了,《老子》第二十九章对此深感悲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 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但是他们也不甘心自己的没落,还在幻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回到“小国寡民” 的西周时代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主张“变”、主张“化”。 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而没落的奴隶主却缺乏这种条 件,于是就只好幻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下制上、以后制先、以 静驭躁、因祸得福、不争而莫与争。换言之,无奈之余,《老子》只得 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转化寓于想象之中。
第二,《老子》的辩证思维具有一般性,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 域。《老子》不但运用辩证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特 征和发展变化规律,而且用这一观点考察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 人类活动,用这一观点考察思维活动。也就是说,《老子》的辩证思 维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很高程度的抽象性。比如《老子》的“万物 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就是两个抽象程度相当高、具有普遍 适应性的命题。又如《老子》第七十六章把“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联 系起来,并得出结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说明柔弱胜刚强不 仅是战争的规律,而且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如 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辩证思维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它具有程度很高的抽象性和普遍的适应性,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第三,《老子》的辩证思维看到了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需要 一定的条件。 一部分学者肯定《老子》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 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但认为它把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当成是 纯粹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需要条件的任意转化。这种不需要条 件的矛盾转化观集中体现在它的祸福观上。《老子》第五十八章 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上述语句的确没有明确指出祸福转化的条件, 但通观全书,《老子》关于祸福的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 的。祸与福转化的条件就是知足与否以及为此付出的主观追求。 人生面临的处境总是由祸福两个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当不利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时,人生就处于祸患之中;当有利的因素占主 导地位时,人生就处在幸福之中。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生面 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也会发生移易。就是说处境既可能向有 利于人的主观愿望即“福”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背离人的主观愿 望即“祸”的方向发展。这两种可能在具体的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 存在着,明智的人能创造条件守住“福”或促使“祸”向“福”转化;而 不明智的人不能创造条件守住“福”,往往采取不正当的做法致使 “福”向“祸”转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