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老师的歌唱动作表演课

admin 0 0
 豆豆老师的歌唱动作表演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豆豆老师的歌唱动作表演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人生处境中的祸福是怎样转化的?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呢?在《老子》看来,人的知足与否是促使祸福转化的重要条件。 第四十章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  者为追求名、利,往往置法律、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这势必导致  人与人相斗、家与家相争、国与国相拼,永无宁日,从而在追求“幸  福”的过程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饱肥甘、衣轻媛,不知节者  损福;广积聚、骄福贵,不知止者杀身”①,“膏粱积于家,而剥削人  之糠覆,终必自亡其膏粱;文绣于室,而攘取别人之敝裘,终必自丧  其文绣”②说的就是贪欲招祸。而人们如果知足,便会节制自己的  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样一方面可避  免陷入追求名、利的无穷延伸的烦恼中,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与人相  争、与国相争,从而避免法律的制裁、他人的报复。“能知足者,天  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  不能病;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③说的  是知足就不会招祸,就是福。《老子》不但看到了祸福等矛盾双方  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对立面转化,而且意识到这种转化有一个由隐至显、由微至著、由小至大、由弱而强的渐进过程。《老子》第六十 四章断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祸福等矛盾双方的转化也是如此,需要经历一个量的 积累和扩张的过程。

《老子》关于祸福等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的观 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既有因贪欲致使“福” 衍化为“祸”的一幕幕人间悲剧,也有因知足节欲使幸福永驻或转   “祸”为“福”的成功范例。春秋战国末期,范蠡、文种辅助越王勾践   灭吴之后,范蠡功成身退,弃政从商致富,后世称为陶朱公,不但保   全性命、尽享天年,而且“名垂后世”。而文种留恋官场的权力,“功  成不去”,终于获罪于勾践,受诛而亡。

汉朝开国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不同结局更有力地佐证了《老 子》的知足是福、贪欲招祸、祸福相倚相伏的观点。张良是汉朝开国 的最重要谋士,深为刘邦倚重、信任。尽管如此,张良还是洞悉了刘 邦多疑好忌、冷酷无情的特性,因而在消灭了项羽集团、稳定了刘氏 政权之后,他便退出了政治舞台。他虽然没有隐居山林,却推辞朝 廷丰厚的俸禄;虽然任太子少傅之职,却居朝不参政。他平时总称 自己身体有病,不参与朝中一切活动,对国家大事从不发表意见,有  时甚至一年多不迈出大门一步。张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因而尽享天年,晚于刘邦八年去世,真正实现了知足常乐的人生信念。

韩信辅佐刘邦打下天下以后,不但不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 傲,计较地位、名利,当地位、名利没有得到满足时,竟起反叛之念,终被秉承刘邦旨意的吕后杀害。这应验了不知足招祸的观点。

萧何能长期位居丞相一职则得益于他深刻认识到祸福相倚, 审时度势,化“祸”为“福”。这可从他“纳谏求平安”和“自污名誉, 免除猜忌”的举动中得到绝好的说明。汉朝初定,刘邦便设计除掉 了韩信、彭越等功臣,张良装病引退,朝中地位最显赫的大臣就属 萧何了。萧何位居相国,封地最多,并且享有“带剑履上殿,人朝不趋”的特权。从表面上看,刘邦对于他还是很信任和器重的。但喜 好猜忌的刘邦在内心对他是存有戒备的,这种戒心在他率兵在外 征讨、萧何留守长安时尤为明显。刘邦在率兵讨伐陈豨时,从前线 传下旨意:加封萧何封邑5000户,增派500士兵做护卫。 一个叫 召平的幕僚认为刘邦此时给萧何加封是因为对他存有戒心,劝他 辞掉加封的东西,否则将大祸临头。萧何听从劝告,推辞掉了封 赏。刘邦对此非常高兴,认为萧何是位知足、不居功自傲的忠臣, 因而放心重用。这可谓知足得福。讨平陈豨后,刘邦又统兵讨伐 黥布,萧何留守长安。刘邦在征讨途中及征讨之时,数次派人回长 安问候萧何。有人劝告他说,皇上数次派人问候你,是因为你的声 望太高,以至于让皇上感到不安了,如果不赶快自污名声,降低威 望,就会遭到灭族之祸。萧何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即刻实施自污 名声的行动。他采取巧取豪夺的办法广置粮田、住宅,结果弄得同 僚怨恨、百姓愤怒,萧何的名声大损,威望扫地。刘邦对此却十分 高兴,认为他无政治野心,更加放心重用他。萧何又一次因“祸”即 自污名声得“福”即人身安全和重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