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赢外卖认知颠覆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辩证思维的灵活性原则是指用发展变化的观 点把握战争这一变动不居的客观现象,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战 术方案,以便有效地指导战争实践。《九地篇》的“践墨随敌,以决 战事”就是这种灵活性原则的生动表述。践,指实践、践行、实施; 墨,这里指作战方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实施作战计划、方案,要随 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优秀将帅必备的素质。三国时期,魏 将邓艾就是依据“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辩证思维粉碎了姜维对 洮城的偷袭。三国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蜀将姜维引兵出祁 山,在白水南岸安营扎寨。魏将邓艾、郭淮在白水北岸扎寨,阻击姜维。姜维见难以渡河击退魏军,便想出一条对策。他命部将廖 化在白水南岸继续扎稳营寨,并且制造渡河的船只,佯装渡河攻 击,以牵制魏军。他自己则率兵沿白水南岸向东暗渡,袭击洮城, 待他攻破洮城后,回军再与廖化合击邓艾。廖化遵命在白水南岸 搬石筑寨,伐木造船,好像要渡河攻击魏军一样。姜维则引兵悄悄 东去。邓艾以为姜维远道而来,当速战速决,而眼下却扎稳营寨, 并不急于攻打,因而产生了怀疑。经过认真观察,邓艾恍然大悟, 于是对诸将说,姜维让廖化造船准备攻击,实是牵制他们,姜维一 定是袭击洮城去了。他令诸将在原地虚张声势,多设旗号,当晚他 则率军去守洮城。邓艾率军回洮城后,果见姜维正指挥军队渡河。 他率军先入洮城,与城内守军合力击退姜维,保住了洮城。
本书前面谈到的东汉虞诩能取得武都保卫战的胜利,主要是 因为他能“践墨随敌”,根据当时的敌情我情,采取恰当的“示形动 敌”方略。中国当代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更是“践墨随敌”的高 手。他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概括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 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六字方针”就是“践墨随敌”的通俗 表述。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
《孙子兵法》的许多命题体现了“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灵活 性原则。这种灵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用相应的作战方针。《谋攻篇》主 张对敌作战“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 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就是这种观点的生动说明。意即有十倍于 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其屈服;有五倍于敌的优势 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 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 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第二,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不拘一法地处置军队。战争变化
无常,军队调动频繁,军队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优秀 的将帅应不拘一法地处置军队,以便利用地利、避免地害。《孙子 兵法》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它首先把战地划分为“散地”“轻地” “争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接着提出了在 这些地区如何处置军队。这就是《九地篇》所说的“散地则无战,轻 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 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换言之,在“散地”不适宜作战;在“轻 地”不可停留;遇“争地”应抢在敌人前面占领,如敌人已先占领,不 可强攻;在“交地”则各部要相互衔接,防止敌人隔绝;在“衢地”应 展开结交,和邻国友好相处;在“重地”则应迅速通过;在“围地”则 应巧设奇谋;在“死地”要拼命死战,死中求生。
第三,根据敌我兵力和所处战地,运用虚实结合、奇正相生的 战术。用兵的要诀在善于集中己方兵力以形成优势,设法分散敌 人的兵力,使之出现空虚或薄弱的环节,然后以己之实击敌之虚, 以己之寡避敌之众。怎样才能做到虚实结合呢?这就是:“能而示 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 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 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段话的核心是灵活地运用示形动敌的 战术,虚实结合,造成敌方的错觉和过失,多方误敌,以便削弱敌 人、加强自己。《孙子兵法》还主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 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并用的战术。《势篇》的“凡战者,以 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 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所强调的就是这一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