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二财富框架课

admin 0 0
李二二财富框架课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李二二财富框架课 未来十年财富导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只有“无”的在,才有“敞开之境”。只有“无” 的在,我们才能从被形而上学遮蔽了的深处取回希腊人对存在的  原始经验,找到存在的意义。而要思入“无”,就需要一种思想的  跳跃,即从科学思维的表象、计算、控制的思维方式跃入到“存  在之思”。这种“存在之思”强调思是由存在而来的,思是对存在  的归属。思归属于存在,决定了思的任务。在海德格尔看来,思  想的任务就是从事存在之家的建立。存在之家把存在组合起来, 按照天命把人的本质处理到存在的真理中居住,这个居住是此在  “在世”的本质。因此,思想的本质就是开启存在的意义,领悟存  在的真理。换言之,思想的任务就是历史性地思念着而又注意存  在的天命,把存在作为真理的天命来说。由于存在的到达总是持  续着的,而存在的到达的持续中总是等待着人的,把这样的存在  到达时时形诸语言,是思想的唯一任务。思想对存在的归属规定  了思想家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对存在的天命中发现合适的东西,  要学会守护存在,倾听存在的言说。由此一来,海德格尔就把对  真理的知识论追求转化为对存在的守护与倾听,转化为“此在在  世”的生存领会。

总之,哲学追求的真实和真理是另一种意义的真实和真理,哲  学是要超越经验知识的有限性,它要反思经验知识的生存论意义, 寻求自我存在的终极基础、人生的终极意义,它要追究使经验知 识得以可能的前提、自我认识的绝对确定性等形而上的东西。这  就使哲学真理不具有实证科学意义上的可证实性,而这也恰恰表  明了不能用经验科学的检验标准以及形式逻辑的推理论证来检验  和证明哲学真理。

哲学提问和哲学语言的特殊性,表现为哲学反思的建构和还 原,表现为哲学理论在哲学史上自己的运动和展开。哲学作为一 种追本溯源的思考,它是有鲜明的批判性,并且是一种前提的批 判,即对那些“自明的东西”的分析。哲学的前提批判,既是一 种反思的规定,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这当然也是对常识、科学 和先前哲学形态的否定和消解。用康德的说法就是,没有建设性 的批判是无效的。没有一个新的哲学原则和体系是无法真正取代 旧体系的。因此,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人类智慧不断寻求最高统 一性的持续努力。

对于哲学的思想特点,海德格尔的理解是:“每一个思想家只 思想一个单一的思想。这一点从本质上把他和科学家区分开来了。 科研经常需要一些新的发现和观念,否则,科学会陷入停滞和错  误。 一个思想家只需要一个单一的思想……”①意思是说,哲学家们实际上只是在用不同的话语谈论同一个问题,在极致之处真正 的哲学是相汇通的,正如《周易》所说:它们“同归而殊途, 一 致而百虑”①。在此意义上,哲学没有进步,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 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去在当下现今找到直接反响。要是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要是哲学变成了一种时尚,那就或者它不是 真正的哲学,或者哲学被误解了,被按照与之无关的某种目的误 用于日常需要。”

斯特劳森对哲学性质也有一段著名的阐述:“形而上学有着漫 长的辉煌历史,因此不大可能在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发现任何新的 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任务始终是或可能是一 劳永逸的。它仍然是需要反复进行的。如果没有新的真理被发现, 也会有古老的真理被重新发现。因为,虽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 心主题没有改变,哲学的批判性和分析性用法却是恒常变化的。 永恒的关系是用非永恒的术语来描述的。这既反映了思想的时代  特征,也反映了哲学家个人的思想风格。任何哲学家只有在用他  自己时代的术语重新思考前人的思想时,他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前  人;最伟大的哲学家(例如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明显特征就在  于,他们在重新思考的努力上比其他人付出得更多。”③斯特劳森  的论述旨在强调,哲学的问题是永恒的,只是它们在每一时代都  被当时的哲学家以特有的方式和视角去思考和探索,而有新的阐 释和理解。因此,研究哲学不是构造什么体系,或者发现新的重  大真理。哲学的性质在于通过对哲学先驱者的学习,不断地去发  现旧的真理的新的意蕴。同时,只有用我们自己时代的语言去思 考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基于这样的思想原则,斯特劳森认  为形而上学是一种非历史性的研究,“将形而上学当做是一种历史风格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错误”①。这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能 用科学的进步性标准来衡量哲学。虽然人类的世界图式是能动地 变化的,但变化了的世界图式仍然是人类的世界图式。人类思想 中有大量处于中心地位的东西是根本没有历史的,或者是没有被 记载于思想的历史之上。客观上存在着一些范畴和概念,它们是 人类最抽象的概念装备中不可或缺的。就它们所具备的最基础的 特征而言,是根本不变化的。

没有认识论反省的本体论为无 效”,胡塞尔的“主体如何切中客体”等命题说的都是哲学不同于 科学的独特致思取向。哲学并不是如科学那样,是为了获得确定 性的知识。从实质上说,哲学是一种前提批判,它以否定性的思 维对待自己的前提——哲学的“统一性原理”。它要“揭露哲学自 身前提的内在矛盾,展现哲学前提自身的狭隘性、片面性和暂时 性,论证它的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和新的历史可能性,促使 人类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去 对待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以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 系去反观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存在,并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重建哲 学的‘统一性原理’”②。由于对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 进行批判,就是要在不断地拆解、解构中推倒重来,因此哲学追 求的目标不是“日益”而是“日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