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成无名竹笛课程 零基础精品入门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刘奕成竹笛系统课程 无名竹笛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其根本任务大 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处理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关怀人的价值的 终极基础。具体地说,它们都是从人出发,都要贯彻人的观点, 关注人的生存命运,都是为了促进人性的自觉;同时,哲学作为 人性的自觉理论,它所追求的也总是一种形而上的本性,总要从 有形存在进入无形存在,追究本源、本根,也就是讲究终极 关怀。①
与西方哲学的范畴化、逻辑化的概念思维不同,中国哲学的思 维特点属于主体意向性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不是像概念化的逻辑 思维那样讲求分析,注重思维的形式规定,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 做抽象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对经验事实做具体概念分析,所以, 它既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同时又同经验保持着直接联系。 这种意象思维既突出了思维的主体因素,强调主体的意向活动及 其价值判断,同时又承认对象客体和本质、本体是存在的,但是 它把自我和自然本体合而为一,认为人和自然一气相通、 一理相通。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在保持对象整体性的前提下体悟其总体精神 内蕴,主张一物我、和天人,为人生确立一个安身立命之本,实 现着自身的终极关怀。它注重的是生命的内在价值,讲求的是 “悟道”,体悟事物“生成变化”的机理,形成的是以“道”为核 心的“生成论”理论。
“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是生命的生成机理和本性,它无所 不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根、万象变化的源泉,它贯彻于万有之中, 又具有超越万有之性。“道”作为存在的本根、万象变化的源泉, 也是人性的根本来源,或形上的根据,其根本意义是“生”,即生 生不穷之“道”。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①。《易传》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 之谓易”,由此看来, “道”是万物的一种生命本性,或者叫做 “生命的生命”。②“道”的化育万物,是“万物之所然”,即是万 物的“自化”。在这一点上,“道”是一种以生命为本性的有和无 的统一。③“道”并非独立的实存,“道不离器”,它贯穿于万有之 中,同时又超越万有之性,如《管子·心术下》所述,道在天地 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从大处说,道贯通万物,“万物莫 不尊道而贵德”,④道是一,是大,是全;从小处说,道生化万物, 万有各物各性,它又是多,是异,是生;论其存在,道是实有, 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论其性质,道无形无象,属于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⑤的无。
“道”作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是没有任何规定的,它只是一 个意向性和意境性的概念,它的内涵并不是体现在概念关系之中, 而是体现在人的思想、行为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之中,是无法变为对象的,因而没有外在直观的明证性。但是,“道”却可能有内在 直观的明证性,也就是说,直观一个外在的无任何规定的形上对 象,不可能形成直观意义上的真理。相反,我们对自身虚明之境 的体验作为内在直观却可以达到直观意义上的真。这种“真”绝 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因为知识总是“对象”在意识中建立起来, 而这种对自身虚明之境的内在直观根本就不是对象化的,这种 “真”至多可以称为比意识更为原始的生命意义的“真”,其明证 性是生命之真的明证性,只能在空虚寂静的心灵或绝对自由的自 我中得到显现。
形上之道比无更为原始,它玄之又玄,不可表象,甚至不可命 名、不可用思想的规定加以把握,而只能在空虚寂静的心灵或绝 对自由的自我中得到明明白白的显现。形上之道如此空灵而又至 为根本,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境界, 一种气象。①对于个人主体来 说,它是个体精神的发展和成熟,是外在的哲学理论化为内心自 觉见证的理解过程,是个人主体在超越性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中通 过心灵的体验、体悟、觉悟而获得的。在这里,个人主体指的是 哲学家主体。由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意向思维发挥了“心性”的悟 觉作用,主张在不离日用常形中体悟事物“生成变化”的机理, 从而使这种形上之道的体悟有了更多的生命印记和生命感受,更 容易得到体验和确证。
经验一向被看做认识论的概念,所以它与科学 直接相关。经验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原则上的可重复性,而科学是 在归纳可重复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自培根以来认识论 的典型看法。这种认识论的解释模式缩减了经验原本的内容,忽 略了经验的历史性维度。由于经验的权威在于它原则上的可重复 性, 一切经验只有在被证实时才是有效的,即它需要当下的有效 性。这意味着经验按其本性就要丢弃自己的历史并取消自己的历 史,这导致了迄今为止的经验理论的缺点,即“它们完全是从科 学出发看问题,因而未注意经验的内在历史性”③。忽视经验的内 在历史性,对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任何一种科学的经验观来说是 对的,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客观化经验,以使经验不再包含任 何历史的要素。就此而言,经验的历史性在科学里是没有任何地 位的。自然科学实验是通过它的方法论程序做到这一点的。但是, 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领域都是随着历史、时间的变化而变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经验,都是不可重复的, 一旦逝去,就不 可挽回。与科学领域相比,它们的特点恰恰是:不可归纳。所以, 同为“经验”,其内涵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