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老师声乐基础课 零基础学唱歌 小叮咚音乐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道作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惟恍惟惚”②,道作为“象”不 可作为对象被言。那么,怎样才可以体道、悟道?——可以“寻言以观象”,道有言的机理。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语言产生于物象,又是表达物象的工 具,而物象则体现了无形无象的本体意义。由于“中国语言的文 字符号向来具有形象和意义双重特征(不能等同于象形文字),语法结构也比较特殊(它注重于主词而不是谓词),用这种文字表达 思维,具有明显的‘隐喻’特征和形象特征,即在形象符号中隐 藏着某种意义,这意义也就是本体存在”①。语言本身只是符号, 并无意义,语言只能间接地通过“象”这个中介表达道的本体意 义,靠居于是非之间、有无之间、概念与形象之间、阴阳之间、 天地之间的“象”来言。王弼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精确地表明了 这一点。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 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②在这里,象不完全是具体 事物,它是代表某种意义的卦象或物象,具有借喻意义。
我们知道,说出或写出的文字是言,而意则是语言所指称、物 象所代表的抽象意义,即言和象是“能指”,意是“所指”。譬如, 易经的阴阳二爻和由此构成的卦象,都象征着人事和呈现在人面 前的自然现象及其变化。有论者指出,周易是通过“象”的想象 和规定来把握整个世界的,中国汉族人的思维所表现的直觉、体 悟、动态平衡、系统整体、全息等特征,都源于这种取象与观象 的象思维;象思维是形象中心主义,其优越性在于:具有与对象 直接关联的直观生动性,在表象中显示对象的动态整体性,从一 点把握整体的全息性。③
意象思维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它注重思维的义理 内容,讲求融通,强调意象始终和对象处于一体性的关系中。在 意象思维中,意象主要是一种表征性的,它没有确定性,是开放 的,所以才能够“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它的作用是引导性 的,引导我们通过这个词、这个意象深入到事物内部去了解、把 握物的本性。它要求超越语言逻辑的片面性,去体验语言逻辑所象征的内在意义,即通过直觉体悟达到一种“无言之境”。在这 里,符号和意义、形象和本体、思维的主体和客体对象完全合一 了。这样的“象”既不是概念范畴,也不只是“形象”、“图象” 或“象征”,而是在转换中生发出领会和解释态势的意机 (“几”)。它没有实底,无方无体,其至微处有“几”、有“变”。 “象”就从“全息性”,即从这“无形无象”的“混成”中来, “象”出现于任何层次和至微中,这样的“象”就确与“气”、 “韵”有相通之处了。①
中国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要捕捉那种“无状之状”、“无象之 象”、“恍惚窈冥”的形上之象,它透射着“道”所指喻的宇宙人 生的精义。借助自身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它把人们引向“澄思”、 “玄览”、“意会”,使人们终于能够跳出有限的经验之域,“精神 横鹜八极之远,心思竖游万仞之高”②,一苇渡航,驶向言语之外那个无限展开的彼岸。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汉语及其思想的这种从显到隐、从有形到 无形的转换或跃升,并非像西方哲学那样走向一个消尽感性色彩的逻辑思维世界,而是走向一个更加灵动自由的意象世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