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 给摄影师的审美必修课 Miya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无论是科学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还是来自辩证法体系 自身的反叛,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一切“中心”、“主义”、 “基础”和“本质”的摧毁、消解和解构,其实质都是对区别于科 学思维方式的辩证思维方式的拒绝、反叛和消解。因此,科学主义时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辩证思维的确定性问题。
本书提出的三条证明原则虽然没有穷尽辩证思维确定性的证明 道路,但是至少说明了哲学思维、哲学真理也有自身的明证性。 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有存在的理由,哲学不能被取代,更不会被
消解。
第一个理由是:哲学根源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这种形而上学 本性不满足于日常经验和科学认识对世界和生活的分裂的认识, 而要求用一个统一的原理和体系对世界作出解释。用理查德·罗 蒂的说法,形而上学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将万物万事归结为第 一原理或在人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诱惑”①。这种对 最高普遍性、最终确定性的寻求,就是人的形而上学冲动。在这 种意义上,只要人类存在,就离不开形而上学。
最先把形而上学同人本身联系起来的是康德。他指出,“盖即 谓玄学已实际存在,即不视为学问,亦当视为自然倾向。盖人类 理性不仅为博学多识之虚荣所促动,且实为自身内部之要求所鞭 策,热烈趋向‘理性之经验的运用或由引申而来之原理所不能解答之问题’。是以无论何人当其理性成熟至可以思辨之时,即常有 某种玄学存在,且常继续存在”①。康德的意思是说,形而上学是 人的自然倾向,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他们的理性发展到了思辨的 地步,就将永远存在某种形而上学。在康德之后,海德格尔更是 把形而上学看做“人的本性”,他认为,“超越存在者之上的活动 发生在此在的本质中。此超越活动就是形而上学本身。由此可见 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形而上学既不是学院哲学的一个部 门,也不是任意心血来潮的一块园地。形而上学是此在内心的基 本现象。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②。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形而 上学作为人的本性,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宿命,只消我们生存,我 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同样,劳伦斯·卡弘也认为,“在 任何情况下,不管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哲学研究中接受实用主义的 限制,或是用斯多葛式的态度,过一种哲学上的西绪弗斯式的悲 剧生活,或模棱两可地把真理置于一个更大的、价值多元的背景 中,容忍它的不确定性,人们还是既摆脱不了哲学也得不出定 论”③。哲学是人类不能摆脱的宿命,只要我们生存,就已经处于 某种形而上学的冲动中。
人处于形而上学中,是因为形而上学根源于人的生命本性。高 清海先生的理解是,人就是这样的一种“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 命,超自然的自然存在”。人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孤独存在,人的 本性是体现在他的“对象”中的。人只有在他物中、在对象中才 能构成自己,确证自我的本质。这决定了人的特点是规定我之为 我的因素并非自我本质,恰是非我因素;人只有把自身的内在本 性、生命价值、生存意义外化为对象存在即雕凿在活动产品上,
才会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本性。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质是“内化他物”与“外化自我”的统一①。“内化他物”与“外化自我”恰恰 是人的类本性。人的类本性意味着内在的差别性和否定性构成其 存在永不停滞于一地、永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状态,总在不断超 越自身、不断向更高和更完善的形态升华的内在动力。形而上学 根源于人的生命本性,所以哲学的形而上学追求只能在对人的生 命本性的把握中,才能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萨特认为,“人是 他产物的产物:通过人的劳动而自行创造出来的一个社会的各种 结构,对每一个人规定了一开始的客观状况:人的真实性在于他 的劳动和工资的性质。但是人的真实性又是在他经常以他的实践 扬弃这种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被规定的。 ……但是这种扬弃只能被 理解为一种现存性对可能的关系”②。意思是说,人的存在具有双 重性: 一个人既面临限制他的活动可能性的特定物质条件,同时 也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因此,人的本性就是——人不是生来 具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要由人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这种 创造体现为实践基础上的自在本性与自为本性的统一。换言之, 人生活在有形的自然世界,却时刻向往着一个“无形”的世界。 人总要在自然世界中去蕴注自己的追求,体现自己的超越,表达 自己的意义。因而,人就永远不会满足于对人生活的自在的自然 界,总要去设法挖掘它对人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这 样一来,人必然要超出自然世界的自身限度,而建构“超验的” 形而上学的世界,以求通过“形而上学”的世界表达在超越样态 中的属人世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