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先生圣元坤 课程人性解锁 从高维解锁人性背后运行的真相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自然语言是相当暖昧的,弄不清确切含义很容易陷入混淆之境。 这就是说,使用语词要注意精确性。但是这种精确性的要求并不是绝 对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做出似是而非的议论,就是精确法诡辩。精确法诡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谈谈下列三 种常见的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各民族语言都有许多习惯用语,在中国除了习惯 语外,还有成语、歇后语,这类语词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大家都这么用,并且形成了固定意义,对其组织形式通常没有 人也没有必要究其精确性,但是诡辩论者往往在这个地方玩弄精确法诡辩。例如:
(1) “三更半夜”。
从这句成语的字面上看, 一夜应该有六更;但事实上一夜只有五
更。玩弄诡辩的人会说: “三更不是半夜,二更半才是半夜。”
(2) “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要挑“毛病”,则会反问:“那么两目呢?”
(3) “救火”。
挑剔的人会说: “火不是越救越旺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这是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呢?
第二种情况是,在日常生活范围内,人们大量使用经验概念,这 类概念在经验范围内本来是明确的,从来不会发生混乱,如“红色 的”、 “走路”等等。假如有人硬要把“红色”定义为波长多少多少的 光波(这在某些科学领域内是必要的),把“走路”定义为两足前后迈 动且不同时离地……其结果反倒把人弄糊涂了。在一本小说里,描写 了一个外号叫“解释狂”的人。此人每次讲话总喜欢提出一连串最浅
显的概念质问听众,然后自己“解释”。例如他说:
“你们知道什么叫公路吗?公路是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那么什么 叫沟呢?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沟是铁锹挖成的,你 们知道铁锹是什么吗?铁锹是……”结果人们都十分害怕听他的长而无
味的讲话, 一见到他就迅速跑开了。
第三种情况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 否则会陷入烦琐哲学之中,但玩弄诡辩的人常常对省略语吹毛求疵。例如:
甲、乙两人在午间相遇,当时没有第三者。
甲: “吃饭了吗?”
乙: “你问谁呀?”
甲: “我问你呗,还有谁。”
乙: “我怎么回答你呢?”
甲 : “吃了就吃了,没吃就没吃,这还不简单吗?”
乙: “问题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呢?是今天的、明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