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群数学思维课 一步到位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洞察对方的荒谬论点,就要看对方的论点是否真实,其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 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这种“放大”对方谬误的方法,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洞悉论敌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并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进行推广,让病态的种子长出畸形的苗,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 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把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论辩中提出的隐含着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而要求对方回答的问题,通常称为复式问语。
蒙蔽术的要义所在是将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深藏起来,使对方无法 发现而麻痹大意;或者用假幌子使对方无从辨认,信以为真。然后,
我们便有了条件和时机,从容完成原定计划。蒙蔽对于对手来说就是蒙住他的眼睛,或搅乱、误导其视线。主
要的办法有:
(1)鱼目混珠:将假靶子树得一本正经,让敌人信以为真,而后我方声东击西。
(2)障眼法:做很多动作让敌方难分真假,疲于猜疑与应付,或者熟视无睹而放松警惕。另外,掩饰我方弱点也具有蒙蔽的功用。
例如: “你还打你老婆吗?”对这个问题,不论你答“是”还是答“否”,都会在无形之中承认你曾经打过老婆。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并非是一个问题,其中暗含着一个假 设——你曾经打过老婆。如果问话人不清楚你是否已经打过老婆,那 么,他应该先问“曾经打过没有”,若回答“打过”,然后再问“还打
吗”,就是合理的。
如果问话人明明知道对方不接受他的假定,故意用这种方法企图达到某种目的,就是诡辩,这种诡辩一般称作复式法诡辩。这种手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例一、父亲: “你什么时候把你爷爷的寿糕偷吃了?”假如寿糕不是被孩子偷吃的,而是被耗子偷吃的,那么父亲的问题就是虚假的。
例二、母亲: “你是否愿意做一个好孩子而去上床睡觉呢?”假如孩子愿意上床睡觉(或者不愿意),但不是因为“想做一个
孩子”,而是因为困了(或者不困),那么母亲的问题也是虚假的。
例三、 “那家伙是个没有头脑的劳动模范吗?”
诸如此类,都属于复式问语,如果是故意,就有诡辩之嫌。
应该指出,这种方法许多时候是在积极意义上被使用。在这种情 况下,人们通常不把它称作诡辩,而称作巧辩(从中可以看见,辩诡和
巧辩之分,就是其中的感情色彩)。例如,警察问一个盗窃嫌疑犯:
“你把赃物藏在何处?”
假如警察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该人是参与了盗窃活动的,只是嫌 疑,那么,这个问句就使用了复式法。利用这种方法,盗贼有可能中
计而坦白。
那么,怎么反驳复式诡辩呢?
由于复式法隐含着令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作 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应当寻找第三种可能。下面的例子可能对我们有
所启发。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学者向一名叫梅内德谟的哲学家提出一个问题:“你是否已经停止打您的父亲了?”
梅内德不论回答“是”还是“否”,当然都会陷入圈套。他作为一个哲学家是很敏感的,决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他回答道:
“我不存在是否已经停止打我父亲的问题,因为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没有打过我的父亲。”你看,梅内德谟的回答不是很巧妙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