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刘教练式英语课
客体能动性的差异导致了两个领域抽象思维的深刻差异,以至不少自 然科学家根本不认为社会科学是科学,因为它总结的规律的确不具备准确 性和可重复性这两个科学标准。这两个标准是预测性的基础,而人类思维 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预测。
于是,也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带着对传统社会科学的蔑视,开始向人类 社会领域进军。他们的出发点和社会科学家不同,他们把人类看作自然的 一种生物体,从生物体的构造出发探讨人的行为。
社会科学家当然讨厌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科学的这种蔑视,但迄今为 止,社会科学家还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理论。
实际上,自然科学家的这种看法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不可思议的 是,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在本质上居然也隐含着同样的假设前提,那就是自
然科学家或社会科学家把自己当作研究的主体,把其他人类当作自己研究 的客体。这种划分是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准确性较差的根源之一。同 样,这种划分也阻碍了自然科学家解释人类行为的进一步尝试。
客体的动机性和社会群体性经常是社会科学家为社会科学的较差的准 确性进行辩护的理由,但仔细想想看,以高高在上的研究主体自居,把其 他人类仅仅当作观察的对象,本身不就是在否认人类客体的动机性和社会 群体性吗?
把研究者当作主体,把其他人类当作客体,这种假设延续了成千上万 年,以至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下进行研究 的。我们更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类客 体能动性的否定。
人类社会越发展,人就越趋向于一个全面、生动、多样化的人,即能 动的人;人类社会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就表现出他们是全面、生动、多 样化的人,即能动的人。当初的那个把其他人当作客体的假设就越来越不 符合实际情况,就越来越把研究引向偏离现实。
也有一些聪明的社会科学家尝试自己就是客体来进行自省或尽可能地 倾听客体们的意见,但这些仅仅是浅尝辄止,没有从方法论的高度抛弃 “自己是主体、其他人是客体”的假设,没有努力形成一套系统地“倾听 客体们的意见”的方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